王維
一、京兆府解頭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大唐帝國一派太平盛世景象。長安城(今陜西西安)某公主府邸,忽有王爺來訪。王爺名叫李范,睿宗皇帝第四子,當(dāng)朝天子玄宗的弟弟,此時為歧王。歧王道: “請貴主移步庭堂,小王有酒樂奉獻(xiàn)。”張筵布席既畢,歧王帶來的一班伶人款款而入。他們當(dāng)中有一美少年,懷抱琵琶,風(fēng)度翩翩。公主瞧見了,問歧王: “那是何人?”
歧王但道: “一個嫻于音律的人。”隨即令他彈曲。
少年彈起琵琵,悲凄哀切,舉座聳容。
“這曲子叫什么?”公主問。
“叫《郁輪袍》。”少年答道。
歧王見公主欣賞少年的曲子,不失時機(jī)地道: “這人不只擅長音律,詩賦也極妙。”
公主問少年有成作沒有,少年從懷中掏出一卷呈上。公主披閱大驚,說: “這都是我時常誦習(xí)的,還以為是古人佳作呢!”命設(shè)雅座相待。
“若京兆府今年以此人為解頭,真是國家的光榮。”歧王道。
公主問為什么不遣他應(yīng)試,歧王說: “此人不做解頭,誓不應(yīng)舉。貴主不是已囑咐考官,讓張九皋做解頭了嗎?”
“與那小兒何干?”公主笑道,“是他人所托。”顧謂少年道: “我為你盡力為之。”
少年致謝。公主傳令京兆府考官來見,讓宮婢傳話,以那少年為今年鄉(xiāng)貢的解頭。考官惟命是從。
這少年姓王名維,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父親王處廉,官至汾州(今山西汾陽)司馬。司馬是州的佐官,沒有什么權(quán)力,用以安置那些仕久資高、耆昏體弱而又不忍罷免的人。王處廉做了汾州司馬,便把家搬到蒲縣(今山西永濟(jì))。他有5個兒子: 維、縉、



王家篤信佛教。王維的母親崔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師事大照禪師30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向往山林,喜好寂靜。大照禪師乃北宗禪的開山祖神秀的大弟子, 《舊唐書》卷191《神秀傳》附有他的傳記。王維兄弟也深受佛教熏陶。佛經(jīng)中有個有名的佛教徒,叫維摩詰。王維的名(維)和字(摩詰)合起來,便是這位大師的名字。王維、王縉與大照禪師都有往來。
王維聰明伶俐, 多才多藝。他擅長音樂, 彈得一手好琵琶; 他的草隸也很灑脫、漂亮,繪畫也頗出眾,詩文更是馳名天下。在他的文集中,有一首15歲時寫的《過秦皇墓詩》: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
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
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一個年方15的少年便寫得如此秀蘊(yùn)工整的詩,顯示出王維的才氣。
秦皇墓即秦始皇陵,在長安東面,驪山腳下。至少在寫這首詩時,王維已離家南下,游歷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在洛陽,他結(jié)識了詩人祖自虛和祖詠,成為摯友。王維頻頻出入王公貴族之門,是歧王李范、寧王李憲、薛王李業(yè)的座上客。那些王公貴族附庸風(fēng)流,府邸中常常延攬些文人樂工,他們吃喝玩樂時,要文人樂工賦詩奏樂助興。王維常從歧王、寧王、薛王宴游,寫了若干應(yīng)景助興的詩。如《從歧王夜宴衛(wèi)家山池應(yīng)教》寫道:
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幔張。
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
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
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王維詩琴書畫無不精妙,深得王公貴族寵愛。
王維出入王公貴族之門,想得到提攜。
到王維之時,科舉取士已實行百余年。科舉取士雖是考試,擇優(yōu)錄取,但往往為王公貴人所左右。一個人即使有真才實學(xué),沒有他們薦舉,也很難考中。
王維自然洞悉這一點(diǎn),故去結(jié)交他們。
他果然從中得到好處,年方19,便成了京兆府的解頭。
解頭,也叫“解元”,是州府試第一名。這京兆府的解頭可非同一般,京兆府地處京師,凡是京兆府貢送的士子,前10名至少有7~ 8人能登科。有時尚書省的省試不問成績?nèi)绾危彩蔷┱赘]送在前數(shù)名的一概錄取。而這第一名解頭,若無特殊情況,定會入選的。有唐一代,京兆府的解頭落第的,僅僅9名。
王維靠公主而得解頭之事, 見諸《集異記》卷2《王維》。明人傳奇中有《郁輪袍》,即敷演此事。今人傅璇琮考證說這事不足信,因張九皋在中宗景龍三年(709)便已明經(jīng)登第,那時王維才8歲。這事可能有出入,或許不是與張九皋爭解頭。但王維府試高中榜首,有王公貴人相助,是無疑的。這正是他托身王公貴族之門的目的。
不過,王維奪魁也憑真才實學(xué)。他參加府試的詩迄今尚存。府試的題目是《賦得清如玉壺冰》,王維應(yīng)試的詩是:
藏冰玉壺里,冰水類方諸。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穩(wěn),含凈外疑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馀。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這詩確實做得很好。當(dāng)然,若無人相助,王維憑這首詩也許得不到解頭。
州府試在七月,當(dāng)時有“槐花黃,舉子忙”的諺語。孟冬十月,各州府進(jìn)貢的物品和舉子陸續(xù)抵達(dá)京師。
從這個月起,舉子們便進(jìn)入科場角逐了。
像其他舉子們一樣,王維先向尚書省的戶部報到,呈送“文解”——府的薦舉信和家狀——籍貫、三代名諱、本人姓名、曾用名、簡歷等,然后,結(jié)款通保。
按照慣例,王維把自己的詩文精選些出來,寫成卷軸,送呈達(dá)官名人,請他們向考官推薦。
開元八年正月初一,玄宗皇帝在含元殿接見王維等眾舉子。禮畢,眾舉子去國子監(jiān)謁拜先師孔子。王起《貢舉人謁先師聞雅樂》道:
藹藹觀光士,來同鵠鷺群。
鞠躬遺像在,稽首雅歌聞。
王起是中唐人,開元八年的謁見儀大致也如此。
考試一般在二月,地點(diǎn)在禮部貢院。貢院有東、西廊,舉子們就在廊下考試。貢院四周有棘籬圍著,再派兵把守。舉子入院,是要搜身的,除了《切韻》—— 一部韻書外,其它書籍一概不許帶入。否則,一經(jīng)查出,逐出考場。在貢院門口,設(shè)有香案,主考官——吏部考功員外郎李納與舉子們一一對拜。
舉子們考試的科目是不一樣的,有秀才、明經(jīng)、進(jìn)士、明法、明算等等。王維參加的是最受青睞的進(jìn)士科,當(dāng)然也是最難考的一科,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jìn)士”之說。30歲中明經(jīng),就算年老了; 50歲中進(jìn)士,還算年輕呢!
王維在這次角逐中落第,他成為京兆府屈指可數(shù)的落第解頭之一。
以王維的才氣,以京兆府解頭的條件,原是不會落第的。3場考試中,雜文最重要。這恰是王維的拿手戲。看來這次落第,蓋是省試中無人提攜。
二、狀元及第
初次省試失敗,王維進(jìn)一步洞悉科場奧妙,更加結(jié)交王公權(quán)貴。
王維出入王公貴人府邸,賦詩助興。不過,他并非一味地投其所好,有時也以詩文來譏斥、諷諫。寧王李憲,驕奢淫逸,府中豢養(yǎng)著幾十個色藝俱佳的歌妓,猶不滿足,還到處尋花問柳。一天,寧王見左鄰一個餅師的妻子很美,就強(qiáng)行霸占過來,倍加寵愛。餅師妻在王府度過了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一年,寧王問她還想餅師不,她默不作聲; 寧王令人把餅師叫來,她見了淚流滿面。寧王顧謂在座的門客賦詩吟詠這事,王維最先寫成,詩云: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這詩題作《息夫人》。息夫人乃春秋時息侯的夫人,楚文王滅息,將她占為己有。到楚國后,她一直不說話,楚王問她為什么,她道: “像妾這樣,又有什么可說的! ”餅師妻的遭遇和她的行為很像息夫人,詩人便借息夫人來詠嘆。在座門客不乏有才藝者,但見這首《息夫人》寫得很好,就不敢再作了。詩中流露出對餅師妻的同情、贊美,對寧王的憤慨。
當(dāng)然,他對王公的譴責(zé)是有限度的,不會惹他們惱怒而壞了自己的大事。
開元九年,王維再次參加省試。這年省試主考官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員嘉靜。3場考試,王維順利通過,中第是無疑了,就看排名先后了。
放榜日,那第一名赫然是“王維”二字。
這年,王維年僅21歲。
接下來,是一系列的禮儀活動。以王維為首的新科進(jìn)士先去拜謝主考官員嘉靜大人,謝鑒拔之恩。然后,去參謁宰臣。以后,便是眾多的宴集,像曲江宴、杏園宴等。王維等人還去慈恩寺雁塔題名。
三、初仕不利 被貶濟(jì)州
進(jìn)士及第,吏部再加考試,合格者方授予官職。新科狀元王維順利地通過考試,被任命為太樂丞——太樂令的副手,職司音樂、舞蹈等的教習(xí)、排演。
王維從此踏上仕途。官場險惡,王維的仕途會怎樣?他雖然少年得志,仕途卻極為坎坷。
任太樂丞不久,王維便出了事。
他轄下的伶人偶有不慎,私自表演了只能為皇帝表演的黃獅子舞,王維坐謫濟(jì)州司倉參軍。這是濟(jì)州(州治盧縣,今山東東阿西北)一個主管倉廩、庖廚等事的屬吏。被貶出京師,王維憤懣不已,作《被出濟(jì)州》:<
br>微官易得罪,謫去濟(jì)川陰。
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
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
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
這年秋天,他離京上路,先到洛陽,乘船順黃河而下。夜宿鄭州。翌日上路,到了濟(jì)州。
在濟(jì)州,他結(jié)識了一些懷才不遇的人。從自己和這些人的不幸遭遇,想起那些紈

翩翩繁華子,多出金張門。
幸有先人業(yè),早蒙明主恩。
童年旦未學(xué),肉食鶩華軒。
豈乏中林士,無人獻(xiàn)至尊。
朱紱誰家子? 無乃金張孫。
驪駒從白馬,出入銅龍門。
問爾何功德? 多承明主恩;
斗雞平樂館,射雉上林園;
曲陌車騎盛,高堂珠翠繁。
奈何軒冕貴,不與布衣言!
仕途挫折,使他體驗到人世的不平。
就在他被貶濟(jì)州期間,約30歲那年,妻子不幸病亡。他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從此終身獨(dú)處30年,至死未再婚娶。
四、干謁張九齡 回京做官
王維在濟(jì)州度過10多個春秋。開元二十二年,他的命運(yùn)有了轉(zhuǎn)機(jī): 新上任的中書令張九齡征聘王維為右拾遺。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周二年(702)進(jìn)士。《集異記》中那個被王維擠掉的解頭張九皋,便是張九齡的弟弟。他是個有名的詩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就是他的《感遇》。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累遷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張九齡忠諤剛直,盡心國事。玄宗武惠妃想誣陷太子李瑛,遣家奴密告張九齡: “閣下若能在廢太子事上助一臂之力,這相位可長期坐下去。”張九齡怒斥道: “房幄之人豈可干預(yù)國事?”遂將武惠妃的陰謀奏告玄宗,玄宗為之動容。他執(zhí)政以來,所推引的都是剛直不阿的賢人君子,鄙夷那些靠資歷升遷的人。
身在濟(jì)州的王維聞悉張九齡被擢為中書令,執(zhí)掌朝政,便竭力干謁,遂被征回京師,做了右拾遺。這右拾遺是武則天時始置的,為中書令下的諫官。官品不高,但很有權(quán)勢,是皇帝的近臣。次年,他做了一首詩獻(xiàn)給張九齡,詩云: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食粱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jié),布褐將白頭。
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憂。
側(cè)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
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他在詩中表白自己是有氣節(jié)的,不得其人,寧愿不食粱肉,布褐白頭; 不管是同黨,還是仇敵,只要政見相同,就盡心效力; 張大人剛正不阿,一行一動都是為了天下百姓,誘使他投身門下; 張大人應(yīng)量材使用他,他的干謁決非出于私求。
這詩使得張九齡更加器重王維。
但是,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受到朋黨阿私的李林甫一伙的攻訐。張九齡犯顏直諫,也使得玄宗皇帝日益反感。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出任中書令。從此,奸臣專政,政治日趨黑暗,大唐帝國由盛而衰。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被逐出京師,貶為荊州長史。
對于自己崇敬的長官的不幸,王維相當(dāng)沮喪,他寫了一首《寄荊州張丞相》表述心跡: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年方三十有七的王維對未來悲觀失望,產(chǎn)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
但他并未就此歸隱,仍在朝廷做官。他雖然同情遭貶的張九齡,為他鳴冤叫屈,但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而受影響,升官為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屬御史臺的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是個頗有權(quán)勢的官職。
這年秋天,王維銜命去涼州勞軍。左散騎常侍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攝御史中丞崔希逸率兵大敗吐蕃,玄宗皇帝命王維帶著錢物去犒賞三軍。踏上塞外,長空雁形、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景把心靈上的陰影一掃而光,使王維心曠神怡,粗獷豪放的《使至塞上》脫口而出: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
王維留在河西節(jié)度使幕中兼為判官——節(jié)度使的佐官,在涼州呆了兩年多,回京后出為殿中侍御史。這是御史臺的殿院之官,共有6人,掌推鞫獄訟、殿廷供奉儀式,糾察非法。開元二十八年,被派去襄陽(今屬湖北)主持“南選”考試——對黔中、嶺南、閩中一帶郡縣官的詮選。一天,當(dāng)?shù)亻L官請他去漢江(今漢水)邊登臨飲宴,他即興創(chuàng)作《漢江臨眺》一詩: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yuǎn)空。
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仙翁。
到了襄陽,王維不禁想起了好友孟浩然。
一代詩人孟浩然出生在襄陽,蘇軾說他不是個才氣縱橫的詩人,卻很懂藝術(shù),寫的詩很有韻味。開元十六年,他年過40,去京師應(yīng)試,在太學(xué)賦詩,舉座嘆服。王維邀他進(jìn)了內(nèi)署,俄而玄宗皇帝至,孟浩然嚇得藏到床下。王維據(jù)實說了,玄宗皇帝大喜,道: “朕聽說這個人,但未見過,為什么嚇得藏起來?”叫孟浩然出來。孟浩然爬出來,玄宗問他寫了什么詩,孟浩然自吟道: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玄宗皇帝不悅,說: “你不求官,朕也未嘗棄你,為什么誣朕?”遂要他回老家去。
孟浩然多次去京應(yīng)試,皆不中。開元二十八年,溘然長逝,年僅五十有一。
到了孟浩然的老家,王維頗為這位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詩人悲哀,賦《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路過郢州(今湖北鐘祥),王維在刺史亭上為孟浩然畫了一副像,以示悼念。后來人們便把刺史亭叫做“浩然亭”。直到咸通年間(860—874),來了一個叫鄭的刺史,把亭子更名曰“孟亭”。
“南選”事畢,王維便北上回京復(fù)命去了。
五、半隱半仕 亦官亦隱
自襄陽回京后,王維的生活步入半隱半仕時期。
一方面,奸臣李林甫一伙弄權(quán),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王維既羞與他們?yōu)槲椋植桓意枧麄儯抡衼須⑸碇? 20載的仕官生涯,也使他對官場感到厭倦。他想逃避現(xiàn)實,學(xué)陶潛掛冠歸田園。“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另一方面,他又留戀富貴,過不慣清貧生活。“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幾回欲奮飛,踟躕復(fù)相顧。”在晚年所作《與魏居士書》中,又批評陶潛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結(jié)果窮得向人家乞貸。
于是,他在矛盾的夾縫中尋求一條半隱半仕、亦隱亦仕的處世方針。他仍在做官,雖然官位不太高,但逐漸升遷,天寶元年(742)遷為常侍,從諷諫的左補(bǔ)闕,再遷為掌軍器、儀仗、乘輿的庫部郎中。天寶十一年,遷為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告身的文部郎中。天寶十四年,遷為掌封還駁正詔事違失、糾正審理不當(dāng)刑獄的給事中。但他對政事采取不聞不問、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身在朝廷,心在山野,辦完公事,便寄情于山水。先是隱居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賦《終南別業(yè)》(又名《初至山中》)一詩,以詠其志: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dú)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不久,又在長安附近的藍(lán)田輞川買了一份產(chǎn)業(yè),作為他母親奉佛修行的場所。這里有山有水,風(fēng)景宜人,原是初唐大詩人宋之問的莊園,不過早已荒蕪了。他重新整理,使它更加美麗。他和好友裴迪等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很是愜意。他很喜歡這個去所,偶然離開,總是依依不舍,有詩道:
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
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
他曾畫《輞川圖》,聞名海內(nèi)。
王維對佛信仰已久,此時更加虔誠,食不葷,衣不文彩。
王維吃著皇糧,玩著山水,念著佛經(jīng),無憂無慮,逍遙自在。不曾想,風(fēng)云突變,他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
六、安祿山的階下囚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范陽(今北京大興)、平盧(今遼寧遼陽)、河?xùn)|(今山西太原)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唐朝劃時代的“安史之亂”爆發(fā)了。叛軍長驅(qū)直入大唐東都洛陽。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號曰“大燕皇帝”。叛軍西進(jìn),六月九日,長安門戶潼關(guān)失守。十三日,玄宗皇帝帶著楊貴妃姊妹和少數(shù)親信倉皇出逃四川。絕大部分文武官員都被蒙在鼓里,一早照例上朝,卻不見皇帝的蹤影。他們驚慌失措,來不及逃出,便為叛軍所俘虜。給事中王維也成了階下囚。
安祿山下令把唐王朝的文武官員、宮妃和樂工等押解洛陽。王維吃了瀉藥,偽稱瘖疾。安祿山對王維的文才仰慕已久,把他軟禁起來,強(qiáng)迫他出任“大燕國”的官。
一天,安祿山在長安凝碧池大宴將士。宴席上,安祿山把唐玄宗的御寶陳列出來,讓數(shù)百名梨園樂士奏樂歌舞。梨園弟子目睹唐帝舊物,欷歔淚下,樂曲亂了套。叛軍紛紛拔刀,逼迫、威脅樂士好好演奏。著名樂師雷海青按捺不住心頭怒火,“呼”地一聲,把手中的樂器摔得粉碎,向著唐玄宗去的西方叩頭慟哭。叛軍把雷海青綁了起來,他怒罵不絕,被活活支解了。
樂工和雷海青的事跡很快傳揚(yáng)開來。王維的好友裴迪來看他,說起這事,王維悲憤難抑,吟了一首七絕: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落葉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唐軍收復(fù)兩京,做過偽官的分等定罪。王維寫的那首詩,新皇帝唐肅宗早已聞悉,很是嘉許。但王維被赦免,更重要的還是弟弟王縉救助。
王縉,字復(fù)卿,年少時與兄俱以名聞天下,他也信佛,但與兄有幾點(diǎn)不同之處: 一是貪財; 二是官運(yùn)亨通,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安祿山叛亂,擢為太原少尹,佐大將李光弼平叛有功,遷為刑部侍郎。他上書唐肅宗,愿削己官以贖兄長之罪。肅宗皇帝很看重王縉,便赦免了王維。
經(jīng)過這場變故,王維更加消沉、頹唐了。
七、誦經(jīng)念佛的王右丞
乾元元年(758),王維重新被起用,為太子中允—— 一個掌禮儀等事的官。俄而升為侍從太子的中庶子,再遷為中書省的屬官——中書舍人,職司制誥。不久,官復(fù)原職,再次出為給事中。翌年,轉(zhuǎn)為尚書右丞。右丞是尚書仆射的佐官,負(fù)責(zé)兵、刑、工三部事務(wù)。
雖然有所升遷,王維卻心灰意冷,每日退朝之后,就在長安的官邸念佛誦經(jīng),很少去輞川別墅。有一次,大詩人杜甫去藍(lán)田訪友,順道去輞川探望王維,只見人去屋空,不由嘆道: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王維不再游山玩水,也很少吟詩,除了讀佛經(jīng),便做齋飯招待和尚,與他們玄談。家中除了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之外,別無他物。
上元二年(761)七月,王維罹病,越來越重。他預(yù)感到將不久于人世了,提筆給在鳳翔任職的弟弟王縉修書作別,又給親朋故友寫了幾封信,擱筆躺下,再也沒有起來。他的遺體被安葬在輞川別墅旁邊。
王維給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便是弟弟王縉編輯的《王右丞集》。集中收錄了479首清新意遠(yuǎn)、優(yōu)美文雅的詩,還有17篇賦表,8篇狀文書記,7篇序,7首文贊,11首碑文碑銘,15首哀辭祭文,3篇畫論。王維的詩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成為山水田園詩的開山祖之一。
王維還是一位杰出的書畫家,他工草隸,善山水人物,而以山水畫聞名。在山水畫中,最為后人推崇的是水墨山水,通過單純的墨色變化來表達(dá)樸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王維的畫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作畫往往不拘泥于表象真實,畫物多不問四時,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雪景中出現(xiàn)芭蕉。王維曾自作畫像; 還曾為好友孟浩然畫像; 在鳳翔開元寺東塔下畫《祗園弟子像》,蘇軾在《鳳翔八觀》中極推許王維此畫,說他畫出了“祗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fù)萌”的景象。王維的山水畫有《輞川圖》、《雪溪圖》等,而以《輞川圖》最負(fù)盛名,是隱居輞川時所作。到宋代,《輞川圖》已流傳多種版本,真贗難辨。據(jù)記載,宋宣和內(nèi)府收有王維畫126幅,當(dāng)然,這些畫未必都是真跡。
王維的詩和畫融于一體,把詩一般的意境鮮明凝煉地收入畫圖,故蘇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上一篇:王玉瑿
下一篇:王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