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姑蘇美食
湖泊的濡養,物產的豐饒,美食文化的浸透,美食家的品鑒,使姑蘇美食享譽天下。
姑蘇美食,首推市中心觀前街,此街舊名碎錦街,宋時取其位于玄妙觀前而改今名。其繁華熱鬧、名產薈萃,為全市之最,聞名中外的姑蘇美食老字號店堂,皆創設于此街兩側,如松鶴樓菜館、采芝齋糖果店、稻香村糖果店、黃天源糕團店、陸稿薦熟肉店等。蘇式食品各具風味,膾炙人口。與川蜀、粵廣、淮揚菜系并稱為“中國四大名菜”的姑蘇菜肴,風味獨特,清香可口;蘇式茶點如糕團、月餅,酥潤糯韌,回味無窮;蘇式糖果蜜餞,香甜脆軟,風味雋永。故有“吃在蘇州”之習稱。姑蘇美食招徠天下客,其中還有不少傳說故事,令人浮想聯翩。
蘇式菜肴
素享“魚米之鄉”美名的古城姑蘇,美食自然首先離不開魚。自古以來,名貴鮮魚經名廚料理、高手烹飪,乃為宮廷大菜、盛筵名肴。
據《吳越春秋》等史書載,遠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之際,吳人已能烹制魚膾、魚羹、炙魚、蒸魚等多種美味魚饌。屈原《楚辭·招魂》也記述了“吳羹”為佳肴珍饈。《吳郡圖經續記》中載,隋代開通南北大運河后,隋煬帝乘龍船至揚州,蘇州曾進獻大宗特產佳肴:鱸魚乾膾、鮸魚乾膾、魫魚含肚、糖蟹、蜜蟹等。其中鱸魚乾膾被稱作“金齏玉膾”,有“東南之佳味”美譽。南宋至明、清時,蘇州市肆繁盛,烹飪技藝高超,形成獨特的蘇式菜系,名菜紛呈,烹法多樣。傳統手法為擅長燉、燜、煨、焙,以保持原汁醇厚,原味純正,原香馥郁。加之刀工、盤裝、調料及各類干鮮、葷素搭配,甜咸適中,濃淡合宜,酥松爽口,色澤諧調,清鮮多姿。吳地四季鮮菜不斷,菜肴應時迭出,傳統名菜有:松鼠桂魚、蝴蝶海參、雪花雞球、八寶船鴨、翡翠蟹斗等。名廚老店為人稱道。
蘇州觀前街上,菜館眾多,其中以松鶴樓最為著名。據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蘇州面業公所重建時立碑銘文載,當時已有“松鶴樓”之名。乾隆年間,該店因皇上南巡御駕光臨品嘗美食佳肴,故堂而皇之于門臉高懸“乾隆始創,蘇菜獨步”金字店招,吸引著食客入席落座。光緒年間,又有名廚陳促曾(阿八)掌勺店中,他精習蘇菜燉、燜、煨、焙技法,人稱一流高手,有吊“高湯”絕活。
那年,乾隆下江南微服至蘇州觀前街,見一菜館招牌古樸,上書“松鶴樓”三字,為圖個吉利,便撩襟登門入座,點吃“全家福”菜譜。堂倌端上來二道菜,一曰“烏龍”,一曰“鳳爪”,合稱“全家?!?。這“龍”、“鳳”之名入菜入口,豈不冒犯皇威?乾隆拂袖喝退,欲鬧松鶴樓。店主慌忙上前陪禮,指著雙盤曰:“此盤甲魚,湯汁似云,烏魚似龍,故名烏龍;彼盤雞爪,菜花如羽,雞爪如鳳,乃稱鳳爪。名菜家傳,入口得福?!鼻《ň毧?,盤中臥龍騰鳳真乃形似神似,一向敬重異才珍品之秉性促其舉筷夾食,果然回味無窮,遂贊:“蘇菜素有色香味形俱全之譽,今嘗之果不其然也?!庇谑牵昝h揚。而店主妙語酬賓,巧解皇威,則為食客飯后之美談。
松鶴樓名菜多有出典。與松鶴樓齊名的傳統大菜“松鼠桂魚”,源出春秋時期名肴“全魚炙”。史載,吳國公子光(即后來為吳王的闔閭)欲殺王僚自立,探知王僚喜食“魚炙”,便派勇士專諸赴太湖從師烹魚高手太和公,學烹魚三個月而得其味。后在魚宴上,專諸以魚腹所藏匕首刺殺王僚,擁立公子光為王。此菜中桂魚,乃鱖魚一種,以魚身有桂花狀斑紋得名。紅案制作去脊留尾,皮層紋以剞菱形刀痕,炸酥澆汁,可聞盤中湯汁澆浞聲如松鼠“吱吱”鳴叫。盤中魚似鮮活,首昂尾翹,狀如松鼠,色澤金黃;皮似松鼠,毫毛奓豎,故稱“松鼠桂魚”。
城內中市街下塘有呂純陽祖師廟,早年每逢農歷四月十四日,民間有去廟中“軋神仙”的習俗。人們從清明前至立夏后,亦喜好去觀前街“陸稿薦”購買美味醬汁肉食,名曰嘗鮮辟邪。此店名與其紅火的生意,據說與呂洞賓有關。早年,這店堂原為生熟肉鋪,生意清淡,無人問津。一日晚,門口來了位瘸腿乞丐投宿店鋪。店主請他入門在柜臺就寢。這乞丐攤開隨身帶來的破稿薦(蘇州方言,即草席),取店中兩只大缽頭作枕安臥一宿。翌晨,店主見他不辭而別,好生奇怪,拾起他留下的一張破稿薦,填入灶膛當柴火點燃燒肉。不料這草墊子遇火即著,燒出的醬汁肉格外噴香誘人,引得過客登門爭嘗。店主細一尋思,那投宿之人擲下稿薦必有緣由,其裝束、行蹤不同凡人,而取兩只缽頭作枕,正合雙口之“呂”,定是呂純陽變化而來,行善搭助。這陸姓店主,遂將鋪名改作奇特之稱——“陸稿薦”;燒肉柴火改用蘇州當地盛產的編席之茅草。于是肉香四溢,生意轉淡為盈。此后,該店以選料精良,精烹細作,而成聞名四方的“老字號”店鋪。其醬鴨、醬蹄筋、熏魚、熏蝦,烹飪獨到,成為傳統蘇式熟食大菜。
蘇式糕團
襟江帶湖、土沃川袤的姑蘇郊野,盛產白花花的粳米、香噴噴的糯稻。自古精研烹飪的吳人,善用米粉配上各種花果瓜豆佐料,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蘇式糕團。
宋時,吳地已有用稻米細粉制作“粔籹”的記載。吳人將“粔籹”稱作“膏環”,吳語方言亦謂之糕。它是用米粉調以水蜜,彎揉成環,放入膏油炸制成糕。吳地自古即盛行賀年過節,而每逢年節制糕互贈,被視為喜慶吉祥禮儀之一。南宋范成大有《吳郡志》述及“九月九日食重陽糕”之熱鬧景況。到了明代,蘇州糕團品種愈趨豐富。據明清史籍《姑蘇志》、《蘇州府志》、《清嘉錄》、《桐橋倚棹錄》等記載,其時蘇州糕團品名已不下三四十種,有雪糕、衣糕、糖松糕、焦熱糕、生糖糕、甑兒糕、棗糕、蜂糕等。清乾隆年間,蘇州糕團制作名手紛呈獻藝,各店競相創新。著名文學家袁枚曾逐一登訪各家糕店,品糕擬文,作有《隨園食單》云,“軟香糕以蘇州都林橋為第一;其次虎丘糕西施家為第二”。其糕制作講究色、香、味,輔以各種什錦果品,故其色、香、味各異。清代有青色的苧頭餅等。后有五色團子,即除本色外,“和以南瓜則黃,苧葉則青,胭脂則紅,赤豆則紫”的五種圓形糕團。糕團之甜,象征友情甜蜜;糕團之圓,象征親人團圓。皆寄托著吳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坐落于蘇州市中心觀前街上的黃天源糕團店,自清末創建以來,傳統糕點品名眾多,以風味各異、造型美觀而馳名。初時曾以經營豬油糕、黃松糕、掛粉湯團等名揚遠近各邑。店內名師按吳地風俗節氣制作糕團,應時而異,因人而殊。新春年節上市糖年糕;上燈時節擺出小元子(湯元)、元宵;入夏三伏應市青菜團子、雙餡團子、京冬菜團子;秋收時令推出粢飯糕、桂花白糖切糕;隆冬臘月圍爐送上甜刺毛團……品種式樣多達百種。
近數十年老店創新,名師馮秉鈞繼承傳統技法,采用“結頂”制糕方法,別開生面地將自然景物、豐收碩果以糕粉作基質重塑出來,其塑制的亭臺樓閣、山水舟橋、人物臉譜等,或點綴于糕上,或擺設于盤中,或鑲嵌于鏡框內,或貼敷于掛壁上,既可品嘗,又可悅目,博得東西方藝術家、美食家的交口稱譽。
蘇式月餅
月餅,為中國獨有傳統的祭月盛典所供奉的祀品之一;亦為古今農歷中秋之夜人們在團圓賞月時所品嘗的美味食品。宋蘇軾即有“小餅如嚼月”句。當時俗稱“宮餅”。中秋食月餅,原取人月雙圓之意。
蘇式月餅,風味美,品類多,計有桂花、玫瑰、百果、蔥油、椒鹽、薄荷、臘肉等十余種,外形如月似鼓,金黃油潤,酥層松脆,餡心香軟。
一年中吳人最為重視的是中秋節。節前,吳中市巷餅店、芳茗食店擺滿大大小小、各式各味的月餅,人們或品食、或饋贈親友。及至十五日夜,將月餅、瓜果供于祭月筵前,這時,各家設香爐、燈燭、瓶花,供奉太陰;購置繪有月輪、桂殿、玉兔的“月光紙”;陳設自制的“子孫藕”、“和合蓮”、“荷花瓣”等吉祥物,供置庭院,拜月焚紙。并從香肆購來內裝香屑的串串塔斗,望月焚之;還剝菱食芡。吳女們則濃妝攜手互訪,拜月觀歌,人稱“走月亮”。人們還于郊野用瓦疊成七級浮屠,內置地藏菩薩神明,四周燃燈;又于各戶門前樹起竹竿,連以燈彩,名“觀音燈”,以避疫驅邪。富戶人家往往于節前日后在宅外置辦珍奇的儀仗器皿臺案,引人駐足。此外,還有石湖觀串月、虎丘聽歌玩月、月下飛觴飲團圓酒等民俗。
蘇式糖果蜜餞
在姑蘇傳統民間甜食習俗中,制作糖果蜜餞古已有之,其中五香飴糖久為人贊。其外形呈多棱角狀,風味多樣,鮮潔爽口,舊時隆冬臘月家家皆食,以滋補養身。古人食飴習俗始見《楚辭》,而蘇州飴糖,則具“補虛冷,益力氣,止腸鳴,治咽痛,除唾血,卻咳嗽”之功效。我國傳統醫藥學典籍歷來將飴糖列為正宗中藥補品。漢代大醫學家張仲景創立的“建中湯”方劑,主藥之一即為飴糖。清代顧鐵卿《清嘉祿》一書收錄了姑蘇食飴之習俗。又據王鏊《姑蘇志》、張岱《陶庵夢憶》及《吳門表隱》、《吳門補乘》等書所載,明代蘇州已有各式糖果蜜餞,品名有粽子糖、山楂糕、山楂饤、松子糖、橄欖脯、熏楊梅等。其中《吳門表隱》又曰,粽子糖是由“明末謝云山創始”,故亦名謝家糖。
蘇州糖果蜜餞色鮮味美形巧,以選料精純、工藝獨特、風味雋永而名列南北果餞產品之前茅榜首。它主要以油類植物籽仁作配料,如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米、芝麻粒等,僅松子仁糖即有十多個品種,合之有百余種之多。炒貨類如西瓜子、南瓜子亦各具風味,香酥爽口。
蘇州觀前街72號,為清乾隆年間以產銷蘇式糖果、蜜餞及炒貨著稱的采芝齋傳統風味糖果食品老字號店堂。清光緒十年(1884),店堂糖果新品種的創始人金隱(蔭)之,效仿明末“謝家糖”——方棒糖制法,又從端午節蘇童喜吃筷穿糖粽子之俗得到啟發,做成粽形串糖出售,一時為人爭嘗。這種粽子糖后被列為貢品,糖盒外印“貢糖”二字,其店門臉招牌上亦打出“貢糖”金字。
傳說一年,慈禧患病,北醫不治,下詔蘇州名醫趙滄洲(一說曹滄洲,疑為吳語趙姓諧音之誤)進京入宮診治。慈禧服過趙氏祖傳秘方,又品嘗其送上的蘇州采芝齋所制貝母粽子糖,倍覺清咽爽口,病況漸愈。便將這種糖果列為貢品。蘇式糖果由此更名揚南北。又說趙氏醫師攜蘇州粽子糖赴京給慈禧療疾品嘗,慈禧問及此糖何名,趙醫師言之形似粽子,粽子諧音“種子”,乃取“食之喜得貴子”之意而名“粽子糖”。慈禧無子,便因“食粽子糖得子得福”的吉利話而倍加喜食此糖。
后采芝齋按趙醫師處方指點,將醫食兼具的營養補品加入糖中熬制,做成薄荷粽子糖、玫瑰粽子糖、松子仁粽子糖等含藥性的糖果。據說一時購者潮涌,柜臺擠塌。故舊有“采芝齋改成石柜臺”、“采芝齋是半爿藥店”之說。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奇木異石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宮殿遺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