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樓·三亭增輝
紅花還需綠葉扶。“三醉”、“仙梅”、“懷甫”三座輔亭以其秀美身姿和豐富內涵,給岳陽樓增色不少。
三醉亭
三醉亭在岳陽樓右側。二層二檐,歇山頂,碧瓦紅柱,莊重而華麗。
清光緒《巴陵縣志》載,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建。初名望仙閣,祀八仙之一呂洞賓。《列仙全傳》卷六略云:呂巖,字洞賓,唐蒲州人。兩舉進士不第,年六十四,游長安酒肆,見云房先生,求度世術。云房十試洞賓,皆心無動。乃攜洞賓至(終南)鶴嶺,傳以上清秘訣。洞賓既得道,始游江、淮,試靈劍,除蛟害,隱顯變化四百余年,人莫識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所收岳州石刻《呂洞賓自傳》云:“吾乃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末,累舉進士不第,因游華山,遇鐘離,傳授金丹大藥之方。……吾惟是風清月白,神仙聚會之時,常游兩浙、汴京、譙郡。嘗著白藍角帶,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間使者筋筷頭大。世言我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一斷貪嗔,一斷色欲,是吾之劍也。”當年所以于此建亭,是因為據說呂仙乃重修岳陽樓之首功者:正當滕子京修樓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掌本班頭時,一自稱“回道人”的老者持藍圖前來請纓。滕子京看圖大為贊賞,乃令其領班開工。當地有家富豪因爭班頭未遂而對滕子京懷恨在心,屢次伺機破壞,皆未得逞:先因工匠云集吃菜緊張而煽動鬧事,回道人乃撒刨花于洞庭湖變刨花魚為菜;繼而又花錢買通鐵匠班頭,遣走鐵匠,倒掉鐵釘,回道人即以榫頭代釘,結果首創純木結構;最后又決偃虹堤水淹岳陽樓,回道人又召回鐵匠于湖灘澆鑄萬斤鐵枷五個,以其四角破浪分水。樓成之日,回道人贈以一匾,上書“蟲二”二字。子京不明其意。回道人笑道:“你且掛起,日后自有解其意者。”說罷不見蹤影,天空旋即飄落一紙,上書“龍門呂洞賓,幫修岳陽樓。凡人不識我,稱我回道人”。至此眾人方悟:“回”字大小口相套,若將小口移上,豈不為“呂”?于是雕了呂仙像供于岳陽樓上。“蟲二”牌匾亦掛于樓上。五百年后,一場風暴使岳陽樓搖搖欲墜,據說又是他化名“呆道人”(在湖南方言中,巖、呆同音),助翟知府修好了岳陽樓。過了幾天,一姓毛的巡撫前來視察,端詳“蟲二”牌匾,悟出此中“風月無邊”之意,翟知府乃制“風月無邊”金匾懸于岳陽樓之上。據說這匾在清末曾被一位叫徐善的三品京官偷走,幸虧湘潭名士王壬秋機智取回。
望仙閣后坍塌,道光十九年(1839)在原址重建,改名斗姆閣。咸豐年間,樓與閣俱頹。同治六年(1867)重修樓時一并葺閣,并改名“三醉亭”,復祀呂洞賓。“三醉亭”乃取意于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傳說。相傳唐時岳州方太守借六十壽誕遠播聲名,在岳陽樓上大宴三天。前兩天夜里,呂洞賓皆與百姓在樓下醉酒哭天,攪得樓上飲宴者心緒不寧。第三日酒散后,方太守在樓下大坪設長桌讓貴客題詩。一個叫賈百萬的大財主半天憋出一首歪詩:“遠望君山一大它,不知誰家牛屎屙。如果不是瀉肚子,為何一次屙這多?”正在眾人為之哭笑不得之際,呂洞賓手拎酒葫蘆來到桌前,醉筆題詩:“朝游北越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據說,三醉亭址即是當年呂洞賓三醉之處。亦有說“三醉”乃是指,因岳陽山好、水好、酒亦好,故呂仙三過皆醉。
光緒六年(1880),三醉亭隨岳陽樓遷建。1977年重修,拆除四周磚墻,變為純木建筑,換以八道格門,雕以回紋窗欞,飾以故事性刻花。樓內陳設淡雅空靈。下層增建樓屏,上繪呂洞賓醉臥像,神態飄逸。并書有呂洞賓上述七絕。兩旁有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為方功浚1902年題并書。上層設有神龕,供新塑呂洞賓坐像,神態端莊。龕額有“詩酒神仙”題詞。兩邊條布上原有“敬佛敬心心敬佛,焚香焚意意焚香”聯語,后因有人指出呂仙為道非佛而摘除。
仙梅亭
仙梅亭在岳陽樓左側,為兩層六方小亭,檐牙高啄,綠色琉璃,純木結構,十分玲瓏雅致。中間立有仙梅石,記有仙梅亭故事。
光緒《巴陵縣志》載:“明崇禎間,岳陽樓毀,土人于湖濱砂磧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干,別無枝葉,共二十四萼,皆自紋理,不假人為,因構亭復之。”明末清初,楊柱朝《仙梅記》亦云,此石“上有畫梅一枝,色如紺墨,其枝干隆然而起,望之高出于石,宛若人工鏤就者;及以手摩之,則潤滑如砥,了無痕跡,梅與石無辨”。楊文并對其成因作了探究:“竊嘗思之:莫頑于石,而梅之隆然以起者,似有精氣存乎其中,則頑也而靈矣;莫靜于石,而梅之刻畫畢肖者,似有筆墨點染而成,則靜也而動矣。以一石之微,而動靜之機,靈頑之理皆具焉。”從此文描述來看,這塊石頭似為植物化石。一般人無從解釋,便“咸仙梅呼之”。
亭由明崇禎時推官陶宗孔建。后亭毀石失。清乾隆年間熊懋獎重建岳陽樓時遍訪其下落,偶爾在民屋灶下復得。惜已紋理不清,且已缺損,乃摹石一塊置于復建之亭中。同治六年大書家何紹基題“留仙亭”匾懸于亭額。光緒六年,又復名仙梅亭。現亭為1977年按原貌重建。亭旁栽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與“仙梅”虛實相映,更有意趣。
懷甫亭
懷甫亭在岳陽樓下洞庭湖邊,為1962年紀念杜甫誕生1250周年之際新建。四角方柱,木欄環繞,脊飾精美,藻井彩繪。亭額為朱德所書“懷甫亭”三字,正面亭柱有吳丈蜀1979年所撰對聯:“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亭中豎石碑一方,正面刻杜甫畫像及其《登岳陽樓》詩,背刻詩人生平。
在民間,有一則與懷甫亭有淵源關系的傳說,頗為動人。相傳唐大歷三年冬杜甫來岳州時,搭乘了一個叫稚子的后生的船。稚子心地善良,喜愛詩歌,見這位老者身染重病仍吟哦不已,頓生敬意,挽留杜甫在他船上暫住養病。那天,他們同登岳陽樓。回船后,老者揮毫作《登岳陽樓》。稚子從其落款得知老者即是自己最崇敬的大詩人,納頭便拜。杜甫便把詩稿送給了稚子。此后,稚子每天白天打魚,晚間便向杜甫求教詩藝。冬去春來,杜甫病情好轉,便辭別稚子前往郴州。一年后,稚子與杜甫在潭州相遇,又將更加衰老的老人請回岳州將息。不久,杜甫與世長辭。稚子痛心疾首,積攢多日,終于在岳陽樓下湖坡上為詩人立了石碑,上刻詩人遺容和那首《登岳陽樓》。后碑被湮沒。今懷甫亭據說就建在當年立碑處。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大連·一泓波浪萬首音詩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山·三山鼎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