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敦煌之旅·嘉峪關·長城盡頭天下雄關
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河西走廊的盡頭,因地處嘉峪關市西南隅的嘉峪山麓,故名。這里地勢險要,北有馬鬃山,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中間是一條南北寬約15公里的平坦峽谷,峽谷中有座不高的山崗,依山傍水,嘉峪關就修建在這座山崗上。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關城兩側城墻橫穿戈壁,與南北兩山連為一體。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嘉靖年間重修。明代為重要關防,清末變成關卡。在長城關城中,嘉峪關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雄關英姿
關城平面呈梯形,城墻大部分為土筑,南北城墻各長160米,西邊長166米,東邊長154米,墻高10米。關城布局與山海關相似,由內城、甕城、外城、樓閣和附屬建筑組成,重城并守,易守難攻。東西城垣開門,城門上建有17米高的三層木結構關樓,城四隅建有城堡式的角樓和角臺。西邊外城墻上,原嵌有“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1924年被軍閥馬仲英部所拆除毀壞。
嘉峪關關城雄視大漠,墻垣挺立,樓閣高聳,飛檐凌空。在荒涼的戈壁灘上修建如此規模的建筑,動用的人力物力,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至今當地民間仍流傳不少與修建關城有關的傳說。
甘肅嘉峪關
相傳修關時請了個精通算法的工匠易開占,能保證修城墻的磚不多出一塊。監修官張不信不相信易開占的能耐,與他賭道:“你干脆讓磚多出一塊來吧,我給你永遠放在重關的小樓上,為你揚名。”竣工后剛好只多出一塊。此磚至今還存放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之上。當年參加修關的民伕有好幾萬,以致炊煙在戈壁灘上白天黑夜的終日彌漫,據說工完人散后,這些煙霧經久不散,越遇晴天越是顯眼,形成古肅州八景之一的“嘉峪晴煙”。每當晴空萬里,嘉峪關敵樓就籠罩在濃霧之中。當年修關時,幾萬民伕的吃水成了最大的困難,每天要派出兩三千人到五六十里以外的黑山湖去挑水。為了不誤工期,州府衙門便向各鄉追加民伕,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這時從文殊山下來一位老者,對監工頭領說:“只要你裁減一半民伕,讓他們去耕田務農,我就能就地開泉出水。”頭領想如果能就近取水,裁減一半民伕也誤不了工期,便滿口答應。老者挖下自己的眼珠拋向空中,眼珠在空中轉了幾圈后跌落在筑城工地上,形成一股清泉。眾人回頭看時,老者已消失得無蹤無影。人們稱之為“玉泉活水”,即今城關東百米開外的峪泉。
擊石燕鳴墻
在關城內東西二樓內側的北墻腳下,若手持兩石相擊或敲擊墻面時,會發出燕鳴般清脆悅耳的啾啾聲,故這里的墻壁被稱為“擊石燕鳴墻”或“燕鳴壁”。
據說在很久以前,有兩只燕子巢居于嘉峪關內。一天,它們出關覓食。至日暮時,兩只燕子一前一后回關,一只先歸,后面的一只歸來時,關門已關閉,入不了關,在驚慌失措中觸城而死。后人以石擊墻所發出的啾啾聲即死去的那只燕子想念自己的同伴之悲鳴聲。其因蓋在這地方的墻角為磚砌,結構嚴密,墻表平實,三角形地帶又狀似喇叭,故石擊墻或兩石相擊,都會產生連續的回音,聽起來如燕鳴的啾啾聲。古人曾把能聽到“燕鳴”視為吉祥。將軍出征時,夫人便擊墻問卜;后來將士出關前,也攜眷屬擊墻求吉利。
崇山陡崖多壁畫
嘉峪關西北20公里的崇山陡崖上,有三十多處摩崖石刻畫像,綿延約1公里。在黑紫色的巖石上,浮雕刻石描繪了許多人物活動的圖畫,有狩獵、祭祀、騎射、操練、舞蹈等形象,還有走獸、飛禽、蟲魚等物。最大的狩獵場面中有十頭牛,大者長32厘米,高16厘米,還有長角鹿等獵物。崖畫中尚無金屬刀矛與農耕跡象,當為原始社會時代的藝術遺存,可能為古羌族或古大月氏、匈奴族的創作,其人物、服飾同輝縣出土的戰國銅鑒上的水陸攻戰圖中所畫的相似,值得深入研究。
在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的新城戈壁灘上,散布著古墓數百座。已發掘八座,六座內有壁畫六百多幅,其中大幅壁畫不多,大多是一磚一畫,以紅赭顏色為主,風格似敦煌早期壁畫,時代約為魏晉。壁畫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如農桑、牛馬放牧耕作者較多,已有二牛抬杠與耙、耱,此外還有狩獵、營壘、屯墾、宴會、烹飪、伎樂、博弈、穹廬、林園、衣帛器皿、出行等等。一號墓主名段清,有其畫像,壁畫反映了他家的豪華生活。《晉書·段灼傳》說段氏“世為西土著姓”,可見在此地經營多年。其墓畫反映了當時河西生活情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終南山·錦繡巨屏拱長安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長城·長城綿綿史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