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八景以外尚有景
桃花源內景觀眾多,除了“內八景”以外,還有菊圃、方竹亭等著名景點。
菊圃
菊圃系為紀念陶淵明而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用桃樹作為他理想國的背景,并將其名為桃花源,主要是因為桃在中國是帶有神秘色彩的“仙”物。而對于菊,則是知己般的賞識與鐘情。“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他欽佩菊的情操和品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愿遠離世間的塵囂,與菊終日相伴。所以《紅樓夢》黛玉《詠菊》詩寫道:“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也因此,桃花源很早就建起了菊圃。一棟祠堂式青磚建筑外種菊花數十種,周圍以楠竹為籬,以寓“東籬”之意,供人們在此賞菊題詩,領略陶公悠然采菊之“真意”。現菊圃為近年重建,范圍大為擴大。門口建有水池,池內紅鯉戲水,噴泉吐珠,上架曲拱石橋。圃中立陶公石雕像,像后刻“采菊東籬下”詩。并辟陳列館,展出桃花源留存文物。
菊圃之后有碑廊,集中了古代和近代名家游覽桃花源的題詠,其中有劉禹錫題、明趙賢書、清余良棟重修的桃源佳致碑等。
方竹亭
方竹亭離菊圃不遠。始建于明代,為現存桃花源內最古老的建筑物。八面、八角,三門、四窗,體態渾厚,古色古香,歷數百年風雨而風姿依然。亭前有石碑林立,碑文多剝落難辨,因而更添幾份古意。亭因四周多方竹得名。這些方竹有一個頗富寓意的傳說:明代,有一夫婦和他們的獨生子在此結廬。父親望子成龍,將孩子關在屋里,讓其讀書練字。母親則唯恐兒子被關呆了,丈夫一走,就把兒子放出來。丈夫回來問起時,便用好話應付。時光飛逝,兒子毫無進步。一日父親決定親自看一看兒子寫字。兒子被關在屋里抓耳搔腮,字沒寫出一個,倒將一支支圓筆桿削成了方桿桿。父親進門一看,氣得將筆桿全扔到窗外。奇怪的是,那些筆桿落地即變為一桿桿青青的方竹!父親感慨萬千,對妻兒說:“我們這桃花源是仙土,讀書人的筆落在這地上都能長出竹子。不好生讀書寫字,怎對得起這塊土地!”妻子從此不再嬌慣孩兒。孩兒也發憤苦讀,后成為飽學之士。為感激土地的養育之恩,他在這里修了方竹亭。因方竹是筆桿變的,所以至今仍只有筆桿那么粗。
桃花觀
桃花觀在桃花山主峰,為如今桃花源的主體建筑。其命名據說是因為建觀時得仙者幫助,木料皆取自桃花潭。觀為山門、前廳和正廳三部分。山門對聯“秦時明月;洞口桃花”,點明和渲染了這里的特色。前廳兩側有兩株老態龍鐘之羅漢松,似夫妻傾訴衷情。正中有巨大桃花石碑。桃花石質地細膩潤澤,色彩鮮艷,似朵朵桃花開放,傳說是當年桃花村乖妹子所畫桃花瓣融入巖石而成。石碑正反面分別鐫有“福”、“壽”二字,人謂眼觀之得福手撫之增壽,故在此流連留影者甚眾。正廳古樸淡雅,舊稱“古隱君子之堂”,為紀念陶淵明而設。后曾一度改為觀音堂,供奉手持凈瓶、柳枝的觀世音菩薩。據說她還真顯過一回靈呢。桃花觀里的買菜童常受大師父虐待。一天,大師父把飯煮熟了,才叫買菜童前往30里外的縣城買回豆腐來做菜。正在買菜童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觀音讓他循堂前葡萄藤而上。他一踩上藤,便飄然而起,買回豆腐時,大師父剛剛把油倒進鍋里。那株葡萄至今仍在,只是沒有靈氣了,因為人們為懲治大師父而將它砍傷過。也有說,現在那株為后人所種。
桃花觀右側有躡風亭。亭名取自《桃花源詩》“愿言躡輕風”句。亭正面立有“洞天一品”碑,兩側及亭外游廊墻壁上,嵌刻著李白、陸游等題詠桃花源的詩文。觀左側有探月亭,亭名取自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句意,此處確為觀月佳處。
千丘田·御碑亭
秦人古洞后豁然開朗處,有三座青山環抱的小盆地,盆地里梯田層層,錯落有致,這便是當年秦人“往來耕作”的“良田”,人稱千丘田。傳說很早以前,桃花源附近有個孩子到秦人洞前拾得五顆仙稻種子。一仙翁領他到一個地方種入地下,剎那間長出五棵禾苗,結出一千粒種子。他數了數眼前有一千丘小田,又想起他們村里正好一千個人,于是領大家來此耕耘播種,一人管一丘田。這稻一月一熟,且結的不是谷而是米,一粒米就能煮一碗飯。幾年后,皇上聞知此事,派人來奪仙米。仙翁嘆了口氣,翻手收回了仙米。從此,那千丘小田里再也長不出那種仙米。
千丘田旁有千丘池,御碑亭立于池中。亭內豎有巨大的桃花石碑,上刻清乾隆皇帝所題《擬桃花源中人送漁郎出源》和《擬漁人復至桃花源不復得路》二詩。“君有家鄉君自歸,來路去路兩杳渺。送君還復閉洞天,洞里花香春浩浩”,這位風流天子頗愛桃花源這人間仙境,他為漁人回返、洞天重閉而惋惜。因而,他在擬漁人復至詩中用了第一人稱:“惜我羈世綱,未能驂云霧……”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天子居然也意識到人間的這樣一種災難:“歸來日已西,租吏守門戶。”這與桃花源中“秋熟靡王稅”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同!御碑亭今已重修。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四面山·入山心迷非醉酒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關外三陵川縈山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