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清真大寺·中國式的清真寺
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同心縣舊城內,初建年代不詳,相傳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曾兩次重修。許多知名的穆斯林學者都曾在這里求學講學,傳播伊斯蘭教。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在這里集會,成立了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這是我國回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
同心清真大寺把我國傳統木結構和伊斯蘭木刻磚雕裝飾藝術完美地融為一體。寺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結構的磚砌照壁,照壁中心為“月藏松柏”的精美磚雕,一輪明月隱隱約約,藏于松枝柏葉之間。其主體建筑禮拜殿、宣禮殿、阿訇住房等建在高達10米、前圓后方的大臺基上。禮拜殿坐西朝東,為單檐歇山式頂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九間,用二十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撐梁架。殿內全部用木板鋪地,可容納七、八百人禮拜。禮拜殿右前側,有二重檐、四面坡式屋頂的亭式建筑喚醒樓。禮拜殿和喚醒樓體現了漢族傳統建筑和伊斯蘭教建筑藝術的完美統一。
清真大寺東南有占地百余畝的回民公墓,那里埋葬著中國回族寺院教育創始人胡登洲。
胡登洲為陜西咸陽人,是明末清初回族著名經師。在明代,回族的漢化已十分嚴重,很少人使用阿拉伯文字,年青人對《古蘭經》的了解也不如老年人。針對這種現象,胡登洲創立了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他大力提倡在清真寺院里大辦教育,培養通曉阿拉伯文和《古蘭經》的阿訇、滿拉,再由阿訇主管寺院,廣招教民,宣講《古蘭經》。只要是回民,都得每星期進一次清真寺,聆聽阿訇的教育,詠誦《古蘭經》。這種習慣一直沿襲到今天。胡登洲因此被尊稱為“胡太師爺”。明萬歷年間,胡登洲的弟子海東洋到同心韋州傳教,經堂教育從此盛行寧夏。胡登洲無常(死)后,本來是葬在陜西咸陽的。清朝同治年間,中國西部回民爆發了以金積馬化龍為首的大起義。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大軍鎮壓,馬化龍聯絡西北所有回民前來金積與清軍決戰。陜西回民赴金積會戰時,怕他們走后,“胡太師爺”的尸骨被左宗棠破壞,便把胡登洲的尸骨挖出帶上,作為圣物加以保護。這支隊伍趕到寧夏牛首山腳下時,被清兵打敗。活著的人帶著胡登洲的尸骨逃到同心——那時還叫“半個城”。教民們見“半個城”有這么大的一個清真寺,認為這是一塊“圣地”,便把胡登洲的尸骨埋在寺旁。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碑林·中國四大碑林之冠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臨汾·中國戲曲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