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臨汾·中國戲曲的搖籃
平陽也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發源地之一。
山西有著源遠流長的愛好歌舞及各種表演藝術的傳統風尚,春秋時的優施、師曠,戰國時演唱技藝高超的韓娥,都出于三晉。南北朝至唐代出現的《蘭陵王》、《踏搖娘》等歌舞戲也曾在山西地區演出。這些因素都為成熟的戲曲形式的出現準備了條件。到北宋年間,晉南有了萌芽狀態的戲劇藝術和正式戲臺。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等,均廣泛流傳于民間。被稱為“元雜劇之先聲”的諸宮調說唱藝術亦由山西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首創。現存宋代的《劉知遠諸宮調》、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均寫的是平陽地區的故事。金元時期,平陽地區印刷業興旺,經濟發達,元初在此設立了“經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編輯經史,與詩詞戲曲有關的新刊《平水韻》,就是在這里編印的。平陽一時文人薈萃,因而形成了平陽劇作家群體。這些文人與民間藝人一起組織戲曲行會——“書會”,在廣泛吸取民間雜戲養分及諸宮調、金院本等說唱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成熟的戲劇表現形式“元雜劇”,使平陽地區率先出現了戲曲藝術的繁榮。據《錄鬼簿》記載,在元雜劇作家中,平陽籍的有石君寶、于伯淵、趙公輔、李行甫、鄭光祖等八人。此外關漢卿的籍貫也有說即在平陽解州。石君寶的《秋胡戲妻》、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李行甫的《灰欄記》及關漢卿的劇作等,都是戲曲史上的名作。
最能說明平陽在我國戲曲發展史上重要地位的,是保存至今的金元戲曲文物。晉南地區出土的戲曲文物如舞臺磚雕、戲俑及保存的戲臺遺跡,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尤以平陽地區最為集中。平陽(今臨汾)現存有三座元代戲臺。魏村牛王廟元戲臺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座戲臺建筑,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方形,單檐歇山式屋頂;前面及兩側敞朗,作為臺口;背面及兩側后部筑以墻壁;臺上前檐用石柱兩根,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柱側刻創建和重修年代。另兩座分別是東羊元代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這些戲臺反映了金元時期戲臺建造規制。
保存在洪洞縣(今屬臨汾地區)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內的元代戲劇壁畫,也是我們了解金元時期平陽戲劇演出繁盛景況的珍貴資料。畫面上有演員、樂隊、舞臺、帷幕、裝束、道具、官服等,演員都經過化妝,生、旦、凈、丑、末,行當俱全;男女同臺,女扮男裝,業已相沿成習。壁畫橫額為“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堯都”即指平陽;“見愛”即受到愛戴;“大行”似泛指太行山地區;“忠都秀”為藝名。此橫額的意思便是“受到平陽府愛戴的太行山地區雜劇藝人忠都秀在這里演出”。由此可見,當時平陽地區的群眾是何等喜愛戲劇演出活動,正是在這片沃土上,孕育出了中國的戲曲之花。
以平陽為中心的晉南地區,以戲曲演出活動的繁盛和促成我國戲曲藝術成熟的功績,被譽為我國戲曲藝術的搖籃之一,并以此代表了三晉文化的特色。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清真大寺·中國式的清真寺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澳門之旅·澳門·中西文化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