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鎮北臺·長城烽火臺
鎮北臺為明代長城上的一個烽火臺,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臺為正方形,四層,高30多米,外砌以石,北額題刻明萬歷時巡撫涂宗濬所書“向明”二字。
明朝是推翻蒙古貴族所建立的元朝而建立的,為抵御逃回漠北的蒙古貴族的侵襲,明初葉在北部邊塞廣修長城。明成化九年(1473),由當時的延綏巡撫余子俊主持,對榆林境內的隋長城進行修補,建此鎮北臺。
鎮北臺,顧名思義,是鎮守北部邊防的重要軍事設施,是榆林的軍事制高點。榆林長城共有一千七百余座烽火臺。遇敵來犯,守城士卒即點燃烽火,通知附近駐軍。長城的烽火臺有著嚴密的戰斗組織,每十個烽火臺組成一個戰斗單位。作戰辦法虛虛實實,靈活多變。如果敵人來犯,就把十臺的兵力集中于一臺,選一名行走較快的士卒來回走動,點燃每個烽火臺,使敵人不知哪一臺有人把守。敵人攻臺時,無論臺內有人無人,都悄然無聲。敵人若攻的是無人臺,則損失一些箭鏃,消磨半天時間,卻無所獲。如果進攻的是有人的烽火臺,待敵人靠近城墻,守城士卒突然反擊,出其不意,給敵人以重創。
在鎮北臺南下方有個山城遺址,是過去蒙漢官員接洽之處。從這里向西南2公里,有一個長方形的土城遺址,是與蒙人買賣馬匹的易馬城。在長城未修之前,蒙漢之間無交易可言。蒙古貴族需要什么,就派騎兵南下搶掠。長城修筑之后,蒙人不易進來,即使進入長城,搶奪的東西也不易帶出去。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蒙古首領吉能請求納款,設易馬城與內地進行交易。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榆林·長城帶來的城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長白山·長長的白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