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祺
戴有祺是清代第20位狀元,字丙章,號瓏嚴,江南金山衛(今上海金山)人,曾以金山衛學生領鄉薦。康熙二十七年(1688),參加戊辰科會試,中式為進士。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以戊辰進士身份補殿試。是科,考官亦將殿試卷擬定名次進呈皇上,第一名吳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楊中納。康熙皇帝欽定名次,改動了一甲前3名的順序。他認為戴有祺書法好,而定之為一甲第一名,吳昺換為一甲第二名,又因為多年來鼎甲中無北方人,而將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縣)人黃叔琳由第四名提為一甲第三名,楊中納降為二甲第一名。
清代初年,皇帝頗好書法,故科舉考試中尤重書法。康熙皇帝賞識戴有祺的書法,以致戴有祺殿試大魁天下。《明清巍科姓氏錄》卷下載: “世祖喜歐陽詢書,順治中狀元鄒忠倚、孫承恩皆法歐書者。圣祖喜二王書,康熙中狀元歸允肅、蔡升元、汪繹,皆法《黃庭經》、《樂毅論》者也。”上有所愛,下必趨之,古今皆然。清代天子鐘愛書法,所以太醫院考醫士亦用八股試貼,而且以楷法工拙為去取的標準。時人譏刺曰:“太醫院開方,但需字跡端好,雖藥不對癥,也無妨也。”鑒于科舉殿試重書法之弊,咸豐元年(1851),御史王茂蔭上奏曰: “殿試朝考務重文義。嗣后,請讀卷閱卷大臣,不論字體工拙,專取學識過人之卷進呈欽定,批明刊發,使天下明曉朝廷所重在文不在字。”但遭到禮部反駁,擱置不行。可見,清代狀元及第,不僅試卷格式正確,卷面整潔,文字旨趣迎合統治者的要求,書法也不失為重要因素。
戴有祺狀元及第,按例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因家中老人死亡,告假歸鄉赴喪守孝。服闋完畢,他返京回館閣供職。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鄉試,為內直諸詞林官。后不知何故,戴有祺被左遷,出任候補知縣。狀元及第十余年,仕途不暢,加之他秉性正直、高潔,操守謹嚴,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乞假去京,歸鄉隱居,再不復出。
遠離險惡的官場,戴有祺的出塵之念悠然萌生。他在鄉間蔣涇橋筑室為居,疊假山,臨流水,仿歐陽公做一舫子,吟嘯其中。他的詩文孤傲奇古,賦詩為文頗費苦心。其《雜興》詩用字平常,而意蘊深遠,飽含其厭惡官場、悔中狀元的心態。“山中多白云,山靜云欲活。本是山所生,翻為云所沒。三尺盆中松,昔自黃山得。偃蹇不爭高,千年自奇特。”詩人仿佛是以清秀聳立的高山自比,把飄浮翻滾的烏云視為無常的宦海,感慨自己宦海沉浮的經歷; 又將形態盤虬的黃山盆松賦以人格,借以表現他孤傲清高、不隨波逐流的個性。然而,離官家居,沒有了朝廷俸祿,戴有祺的生活日益陷入貧困之中。《貧甚》詩對他的悲涼晚景做了描述: “對鏡俄驚雪滿顛,鶉衣席帽久蕭然。天將風雨消長日,人在牢愁度小年。僦舍為家真是旅,休官學稼卻無田。慚他圯上從黃石,辟谷仙兼忍辱仙。”窮困迫使他賣了鄉居“慵齋”。在“慵齋”鄉居時,戴有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作了自傳文《慵齋野老傳》。其著作尚有《尋樂齋詩集》。康熙五十年(1711),戴有祺死于鄉里。
上一篇:戴蘭芬
下一篇:戴衢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