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擇主而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不識時勢,枉費心機; 不擇明主,一生無功。韜略之士往往卓具慧眼,見人之所未見,識人之所未識,伺機而起,借勢而行,優選方察,故往往事半功倍。
徐晃字公明,是河東郡楊縣人。擔任過郡吏,跟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叛亂有功,任命為騎都尉。李傕、郭汜大亂長安時,徐晃勸說楊奉,同漢獻帝一同返回洛陽,楊奉采納了徐晃的計謀。漢獻帝渡河到了安邑,封徐晃為都亭侯。等到了洛陽,韓暹、董承天天爭斗,徐晃勸說楊奉歸順曹操,楊奉聽從他的意見,繼而又反悔。曹操率軍前往梁郡征討楊奉,徐晃就歸附了曹操。
正是因為曹操的早期行為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愿望,加之他本人的超群才干,所以很多智士紛紛投效。與其說徐晃是投奔曹操個人,不如說徐晃是選擇了未來的勝利者,這正是徐晃的識見所在。
上一篇:《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審時度勢,擇主而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