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陵縣·白公渠》陜西名勝簡介
在高陵、涇陽流行。白公渠,漢武帝劉徹太始二年(前95年),用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在秦鄭國渠南開鑿,故稱白公渠,簡稱白渠。
白公渠,自谷口(今禮泉東北)分涇水東南流經(jīng)高陵、櫟陽(今西安市臨潼區(qū)櫟陽鎮(zhèn)東北),東至下邽(今渭南市下吉鎮(zhèn)東南),南注渭水,長達200多里,灌田4500余頃,合今28萬畝。渠成,民得其利,歌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唐時自北而南,分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總稱三白渠。宋、元以后,渠工漸廢。其上游歷有修改,如宋鑿豐利渠,元鑿王御史渠,明鑿廣惠渠、通濟渠,清鑿龍洞渠,而下游民仍其舊。清末,渠身缺漏,灌田僅200頃。1930年以后改筑為涇惠渠。
上一篇:《延安·子長縣·瓦窯堡會議會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渭南·白居易故里》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