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崔瑗
《崔瑗》:崔瑗(77—142),東漢書法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工書善文,博學多才,與班固、傅毅齊名。年十八至京師,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年四十余,始為郡吏。后舉茂才,遷為汲令,始濟北相。善書法,尤工章草書,以杜度為師,而造詣甚高,故后世稱為 “崔杜”。王隱又稱之為 “草賢”?!豆沤駮u》 曰: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單枝?!薄稌鴶唷贩Q “崔氏之書,點畫之間,莫不調暢”。著有《草書勢》,為我國最早見于史編的書法著作,惜其不傳。
非凡之才
東漢的書法藝術秉承秦朝及西漢而來,蔚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象,并涌現出傳載史冊的書苑大家,杜度、崔瑗、張芝便是其典型代表。他們三人都善作草書,具有共同的藝術追求; 又各有所長,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 同時又都勤奮練筆,在筆墨上揮灑自己的豪情和志趣,表達對于藝術真諦的理解,因此均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并為后世所尊崇和學習。
跟他們同一時代,有個文學家名叫趙壹,此人很有才能,也很有個性。趙壹不但善辭賦(如作了《刺世疾邪賦》,抨擊了當時的黑暗政治,顯示出較高的文學修養),還喜好書法,并有自己的追求與理解。但趙壹偏愛篆書,可謂“情有獨鐘”,卻不喜歡新興起、有后來居上之勢的草書。他想使書法返回到倉頡、史籀的古代,認為書法藝術的源頭才是應該著力提倡的“正宗”。為了說明自己的復古觀點,并使世人接受,達到廣泛傳播的目的,趙壹寫了一篇抨擊草書的文章——《非草書》,嚴厲批評整個社會狂熱學習草書以致走火入魔的風氣,內含提倡古體篆書并推而廣之的呼吁。但客觀而言,趙壹這種觀點僅立足于社會實用性層次,忽視了作為藝術的書法發展的內在規律,并不符合藝術發展的歷史潮流。因此,呼吁之聲雖高,但因“逆潮流而動”,并沒在社會上引起多大反響。況且,當時正值草書風行之時,這種“不諧之音”自然很快被淹沒。雖然如此,趙壹的《非草書》一文卻成為我國古代較早和較為正式的一篇書法論文流傳下來,顯示出作者富于個性的思考,而且文章中記載的杜度、崔瑗、張芝等刻苦學習草書的故事,對于我們了解三人思想生平和草書發展史,也具有較大的文獻意義。
杜度,字伯度,漢章帝時曾做過齊相。他工章草書,刻苦摹練,將自己對于書法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自身的卓越才能融會到了書法藝術中。漢章帝極力贊賞,并親身學習其書法作品,當時也有人稱他為“草圣”。這是相當高的評價和贊譽。
崔瑗,字子玉,博學多才,善于學習,并能虛心求教,其章草書學自杜度,但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因此造詣甚高,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推崇,當時有人稱他為“草賢”。
草書 (局部) 漢 崔瑗
張芝,字伯英,善作今草書,筆力飛動,俊秀飄逸,神變無極?!斗遣輹分姓f,杜度、崔瑗和張芝三個人都有超俗絕世之才,他們博學之余,學習書法,潛心研究,都有相當高的體會和造詣,并取得卓越的成就,因此頗為后世之人所傾慕。他們心無旁騖,用心臨習,刻苦鉆研,幾十年如一日,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他們每人每十天就要用禿一支筆,一個月就要用完數丸墨。他們為了練字,即或手指磨破,指甲折斷,也不停止。雖然有時他們和別人坐在一起,但并沒有多少心思去聊天,而是一有空就用手指在地上畫字,用木棍在墻壁上練字,從來不讓時間白白流走。他們這種刻苦學書的行動和鉆研不止的韌勁得到了回報,三人在書法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并受到世人充分的肯定。趙壹雖然不喜歡草書,但對他們刻苦練習的精神十分佩服。他們這種勤練不止的精神,也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上一篇:信札趣談·寇夢碧
下一篇:楹聯趣談·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