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弘》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弘》人物故事小傳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哀帝、平帝時,任侍中,新莽時,任共工(官名)。光武帝即位,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公元26年),遷任大司空,封栒邑侯。家無資產,以請行著稱,力薦桓譚、馮翊等30余人,后多為相或公卿者。徙封宣平侯。曾以“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勸劉秀修德。劉秀欲以姊湖陽公主妻之,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謝絕。后坐獄免。
〔正史〕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也。弘少而溫順,哀、平間作侍中,王莽時為共工①。赤眉人長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橋,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獲免。
光武即位,征拜為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為太司空,封栒邑②侯。所得租奉,分贍九族。家無資產,以清行致稱。徙封宣平侯。
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揚雄、劉向父子。于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宴,輒令鼓琴,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伺譚內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讓③之曰:“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進鄭聲,以亂《雅》、《頌》,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將令相舉以法乎?”譚頓首辭謝,良久乃遣之。
后大會群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而問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曰:“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令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帝改容謝,使反服,其后遂不復令譚給事中。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為公卿者。
弘當宴見,御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帝即為徹之,笑謂弘曰:“聞義則服,可乎?”對曰:“陛下進德,臣不勝其喜。”
時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黨太守無所據,免歸第,數年卒。
《后漢書》卷二六
〔注 釋〕
①共工:官名,王莽時改少府為共工。②栒(xun)邑:漢代縣名,治所在今陜西旬邑縣。③讓:責備。
〔相關史料〕
明·劉朝箴“論宋弘”:
言者,心之聲;微者著之漸。“貴易交,富易妻。”光武雖則為公主謀昏(婚),而本心已發露于此兩言矣。宋公之對雖所以卻昏,實所以防微杜漸而砭帝之膏盲也。卒之寵陰廢郭前言,蓋左券乎。故子陵嘗與帝同學,本心窺瞰之。素諒今日知遇,未必猶貧賤之時也。羊裘不屈,得無意哉?嗚乎!糟糠之妻既已下堂,則貧賤之交亦可以忘,子陵其知幾矣。
(明·鄭賢)評:觀后日郭后事,弘亦似有意者刺骨之論。
明·鄭賢《古今人物論》卷一三
上一篇:《宋光宗皇后李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光宗皇后李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宋徽宗皇后鄭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徽宗皇后鄭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