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一種處世謀略方法。語源于明代隱士洪應明的《萊根譚》一書。洪氏語:“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意即:人生在世的一切言行,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作壞事,也不要自命清高標新立異故意與眾不同;尤其是作事時既不要處處惹人討厭,也不可凡事都曲意奉承博取他人歡心。人們可能花費大量時光去贏得別人的贊許和夸獎,尋求贊許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需要了,這種需要一旦沒能得到滿足,就會感到十分沮喪,往往引起內疚的悔恨。許多人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內疚悔恨情緒的影響,人就會成為被一只無形的手操縱的悔恨的機器。因此有些人作事則曲意奉承而博取他人的歡心,這是人的誤區之一。另一個誤區則是凡事自命不凡,處處標新立異。按馬斯洛的觀點,這類人把自已看得比社會需要更重要,自高自大,時時想突出自己。處世既不同流合污,也不標奇立異,在古圣先賢中以柳下惠為代表,據《孟子》萬章稱:“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說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所以孟子才特別歌頌說:“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上一篇:上略
下一篇: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