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秦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韓國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出身于貴族世家,是運籌帷幄的“帝者師”。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收買刺客,在陽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避難流落于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高士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十年讀書與任俠,深入社會,日夜研習,領悟奧義。秦二世元年9月,聚青少年百余人,扯旗反秦。轉年正月遇劉邦,一見傾心,自此隨劉幫,克宛城,繞關,取關中,下咸陽,虜秦王子嬰,正式滅秦。后又保劉邦智赴鴻門宴,退守巴、蜀,復奪漢中,遠定三秦,直至垓下之戰,追殺項羽,一統天下,輔佐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功彪千秋。漢惠帝六年(前189)張良病逝。
張良“運籌策惟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他的謀略思想與權謀主要表現為:采取穩求穩打、協調盟軍,在運動戰中發展壯大自己力量的戰略方針;以攻心戰,招撫和行施賄賂的軟戰術勸降秦將;諫主安民,約法三章,爭得民心,對日后經營關中并以此為根據地爭雄天下,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明燒棧道”之計,瞞天過海,一則可防敵兵沿棧道追擊漢王劉邦,二則示意諸侯,漢王無復東歸之心,用以麻痹項羽;“下邑之謀”則利用矛盾,策反英布,聯絡彭越,委派韓信迂回包抄楚軍,結成內外聯合,合圍項羽的軍事聯盟。把握時局的重大轉折,不失時機,當機立斷,變楚漢中分天下為即刻滅楚,不給項羽片刻喘息機會。實行戰略大決戰,垓下一戰,置項羽于死地;以關中地區的形勝、地利、人和、無后顧之憂等得天獨后的優勢而定都于此,確立了國基初奠,定建首都這一攸關存亡盛衰的百年大計;奏封同劉邦有舊怨的雍齒為侯,計功封賞諸將,不但糾正了劉邦用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偏向,而且平息了爭功內訌,“安一仇而堅眾心”,常為后進政客效仿;以順水人情封韓信為齊王,“取其非有(指齊地非劉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虛惠而獲實福”;功成名就,因時制宜,適可進止,全身而退,般托神道,明哲保身,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上的處事準則;以及緊打慢唱的進諫藝術和“忍”的精神,充分表現了偉大謀略家、千古良輔的大智大慧。張良還悉心整理、編次漢初傳世的各類兵書,對保存和研究一大批軍事著述作出了貢獻。
上一篇:張巡
下一篇:張角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