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曹叡
曹叡(205——239),魏文帝曹丕之子,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黃初七年 (226),曹丕死后,繼位為帝。傳說在他即位后第七年年初的一天,與郭夫人一起出游摩陂 (今河南郟縣南),忽然有侍衛(wèi)報告,摩陂井中有青龍出現(xiàn)。曹叡一聽,忙攜夫人前往觀看,果見井中有鱗甲出現(xiàn)。曹叡極為高興,認為這是曹魏興旺的征兆。立即下令將年號由太和改為青龍,將摩陂改為龍陂。他希望曹魏政權(quán)能象龍一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不過,他的美好愿望并沒有成為現(xiàn)實。從他死后,曹魏政權(quán)便大權(quán)旁落,開始了衰亡的過程。
一、圍獵得寵,因仁而立
漢延康元年 (220)正月,曹操死,曹丕襲位為魏王。這時的曹叡年方十五,英俊瀟灑,頗得父親曹丕的喜愛。由于宮中的條件比較優(yōu)越,少年的曹叡聰明好學,能文能武,尤其是騎馬射箭的技術(shù)極為嫻熟。就在這年初春的一天,首都洛陽的天氣雖說還有些寒意,但已到了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早晨的太陽普照大地,天空一片晴朗。望著屋外明媚的春光,曹丕再也坐不住了,他吩咐下人做好外出打獵的準備,然后帶著兒子曹叡直奔山中。不多時,就見山塢中奔出子母二鹿,行在前面的曹丕舉箭射死鹿母,回頭見小鹿已跑至曹叡馬前,曹丕大聲喊道:“快射死它!”曹叡卻在馬上抽泣著,輕聲說道:“陛下已射死鹿母,我怎忍心再將鹿子殺死?”曹丕聽后,怦然心動,扔下手中的弓箭,動情地說道:“我兒真是仁德之主啊!”于是罷獵回宮。這次圍獵中曹叡的舉動使曹丕大為感動,心想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仁慈之心,長大后,定能寬厚待人,治好國家。于是封曹叡為平原王,并有了立為太子的打算。
曹叡想不到,這次圍獵,竟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使他日后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因為在此之前,雖然曹丕喜歡他,但因生母的失寵,曹叡在宮中的生活并不十分如意。
曹叡的生母甄氏,原為袁紹的二兒子袁熙之婦,當曹丕隨曹操攻破鄴城 (今河南安陽北)時,見甄氏之美,便娶為妻,隨后即生曹叡。曹叡自幼聰明,得到曹丕的喜愛。但是,此后不久,曹丕又納安平人郭永之女為貴妃,郭貴妃聰明伶俐,深得曹丕愛憐,甄氏逐漸失寵。特別是曹丕繼位為魏王后,郭貴妃一心想謀正宮,對甄氏加以排擠,甚至說曹叡不是曹丕的兒子,而是甄氏與袁熙生的,曹丕信以為真,對甄氏常加斥責,使甄氏的日子極為難過。這時的曹叡雖然年紀還小,但已經(jīng)開始注意宮廷內(nèi)的事情了,他感覺到隨著母親的失寵,一些人對他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幸虧與曹丕的這次圍獵,才使他在宮中的地位有了轉(zhuǎn)機。
曹魏黃初二年(221)夏天,曹丕患病,昏迷不醒,一心想除掉甄氏的郭貴妃便與大臣張韜商量了一條計策,她讓張韜刻了一個木偶人,上面寫上曹丕的出生年月,然后呈給曹丕,并對他說:“這是在甄氏那里找到的,是用來害你的。”曹丕聽后,極為憤怒,遂下令將甄氏勒死于冷宮,立郭貴妃為后。
年少的曹叡雖然不知生母被害的經(jīng)過,但是生母的死在他的心靈里留下了一道陰影,使他失去了溫馨的母愛,失去了少年的活潑和純真,過早地開始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形成了沉毅好斷的性格。由于郭貴妃沒有兒子,甄氏死后,便把曹叡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yǎng),曹叡也不得不遵從。自此,每天除請安之外,只潛心讀書,很少參予宮廷里的其他活動。
黃初七年(226)夏天,曹丕得了傷寒,雖經(jīng)多方醫(yī)治,仍不見效,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五、六年前,與曹叡一起圍獵的事,他久久難以忘懷。心想有這樣的仁慈之主統(tǒng)治國家,他也就放心了。于是下令立曹叡為太子,并囑咐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等輔助曹叡。不久,曹丕死,曹叡繼位,改元太和。由于曹叡繼位前,一直住在東宮,只專心讀書,不跟文武官員結(jié)交,不過問政治,所以當皇帝后,群臣都想一睹他的風采。一天,曹叡單獨召見侍中劉曄,兩人談?wù)摿艘惶欤⒅械奈奈浒俟倬o張地等待消息。劉曄走出宮廷后,大家忙問他對新帝的印象如何,劉曄回答說: “與秦始皇、漢武帝是一個等級的,只是才干、風度稍差一些。” 文武百官聽后才放下心來。
二、任用賢能 罷黜虛偽
曹叡上臺后,對當時朝廷內(nèi)的形勢作了清醒的估計,想到自己繼位前,不過問政治,不了解文武官員的情況,又沒有可以信賴的人,要保證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是十分不易的。在對朝廷的官員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這位年輕的皇帝便作出了決定: 第一步,必須優(yōu)惠前朝的大臣,只有贏得了他們的支持,他的統(tǒng)治才會順利。等到他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大權(quán),統(tǒng)治地位鞏固之后,再進行第二步,即考察官吏,任用賢能,罷黜浮華,只有得到賢能官吏的相助,他的統(tǒng)治才會長久,對他來說,這一步是極為重要的。
在即位當年 (226) 的十二月,曹叡便開始行動,擢升鐘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給予他們優(yōu)厚的待遇。曹叡經(jīng)常向他們請教問題,對他們極為尊重,贏得了人心,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接著,將這些有實力的官吏分配到各地,以曹休鎮(zhèn)守淮南,曹真鎮(zhèn)守關(guān)中,司馬懿鎮(zhèn)守南陽,讓他們獨擋一面。這樣做,既給了他們一定的權(quán)力,使他們高興,又將力量分散到各地,有利于他在中央的執(zhí)政。通過這些辦法,曹叡把中央政府的權(quán)力緊緊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之后,他便開始整頓吏制,任命有實干精神的人做官,而將虛偽、浮華的官吏罷免。
太和二年 (228),諸葛亮北伐曹魏失敗后,關(guān)中三郡重新歸魏。這時,西北的局勢動蕩不安,急需有實干精神的人前去任職。曹叡考察了一些官員的情況后,任命燕國(今北京市大興縣)人徐邈為涼州(今甘肅武威)刺史。徐邈在涼州推廣農(nóng)業(yè),鼓勵耕田;建立學校,罷黜貪官污吏; 對羌人、胡人,同樣以法治理。使涼州境內(nèi)迅速恢復(fù)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太和二年(228)九月,鎮(zhèn)守淮南的曹休逝世。曹叡任命將軍滿寵接替曹休,鎮(zhèn)守淮南。不久,揚州刺史王凌上書指控滿寵,說他年紀老邁,又喜愛飲酒,不適合擔任獨當一面的大員。曹叡決定進行考察,他將滿寵召回洛陽,發(fā)現(xiàn)他體格健壯,精神飽滿,遂加以慰勞,讓他繼續(xù)任職,滿寵曾當過汝南郡長、豫州刺史,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以后抵御了東吳的進攻,保證了邊疆安全。
當諸葛亮不斷北伐,西北出現(xiàn)危機時,曹叡重用司馬懿抗蜀,后又令他征伐遼東,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司馬懿的勢力也在不斷擴大。這是曹叡用人上的一個失誤。曹叡的用人原則與曹丕相同,重用異姓,疏遠同姓,不給諸王軍政實權(quán)。這樣做,可以避免宮廷內(nèi)部同姓之間爭權(quán)奪利的誅殺,但卻使有才干的異姓官吏乘機擴大勢力。對這種情況,曹植曾兩次上書,指出: “異姓的臣屬,有利的時候,霸住官位不放,危險的時候趕快逃開; 而皇族子弟祈求國家平安,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現(xiàn)在,恰恰相反,皇族疏遠,異性親近,使我十分困惑。”對他的忠告,曹叡并未重視,這就為司馬懿勢力的擴大創(chuàng)造了條件。
除重用賢能的官僚外,曹叡還注意對官員進行考察,用法律進行監(jiān)督。太和三年(229) 冬,曹叡下詔令司空陳群等修改漢朝法規(guī),制定《新律》 (治民) 十八篇、《州郡令》 (治地方官) 四十五篇、《文官令》 (治朝官)、《軍律》 (治軍) 共一百八十多篇,要求官員認真遵守,不得違犯。
曹叡還經(jīng)常頒布詔書,要求官員務(wù)實、肯干。發(fā)現(xiàn)浮夸、虛偽的官員便給予罷免。曹魏太和三年 (230),董昭上書曹叡,指出當時的一些官員結(jié)交黨羽,趨炎附勢,為了攫取一點小名小利,結(jié)成集團,互相恭維。他是針對當時政府內(nèi)部出現(xiàn)的空談現(xiàn)象而提出的。尚書諸葛誕、中書郎鄧飏等人,結(jié)成一個互相吹捧的小圈子,稱散騎常侍夏侯玄等四人是“四聰”,諸葛誕等八人是“八達”,劉放的兒子劉熙等人是“三預(yù)”。他們互相恭維,影響極壞。曹叡看到奏書后,立即下詔: “社會風氣的樸實和浮華,隨著教育變化而改變。兵荒馬亂以來,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工作完全荒廢; 青年的興趣和進取方法,不再受經(jīng)典約束,豈不是訓(xùn)導(dǎo)不當,任用官員時,從不考慮他品德的緣故! 現(xiàn)在嚴格調(diào)查,從郎吏開始,學問可以通曉儒家一種經(jīng)典,才干可以擔任地方官的,應(yīng)參加經(jīng)學博士主持的考試,考試成績優(yōu)等的,錄用;其他華而不實,不務(wù)正道的人,罷黜”。于是,諸葛誕、鄧飏等都被免職。
太和六年 (232),曹叡又將不講實話只一味迎合自己的侍中劉曄逐出中樞機關(guān)。劉曄非常聰明,反應(yīng)靈敏,受到曹叡的親近尊重,經(jīng)常與他討論問題,制定決策。曹叡曾打算攻擊蜀國,政府官員一致反對。劉曄晉見曹叡時,卻表示贊成。但是出宮后跟文武百官討論時,又跟大家的立場一致,表示反對。他的這種做法,開始時大家都不知道。一天,中領(lǐng)軍楊暨與曹叡討論出兵攻蜀的事,肯切勸阻曹叡不要出兵。曹叡說:“你是一介書生,怎么懂得軍事?”楊暨說: “我的話固然沒有份量,可是劉曄是先帝 (曹操及曹丕) 時的智囊,他也認為不可出軍。”曹叡說: “怪了! 劉曄在我面前,卻是認為可以出軍。”楊暨說: “我可以跟他當面對質(zhì)。”于是,曹叡召見劉曄,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閉口不答。后來,劉曄單獨晉見,抱怨曹叡泄露軍機,曹叡只好向他道謙。然而終于有人揭穿劉曄底牌,向曹叡報告說:“劉曄并不是真正的忠心,他只是觀察陛下的意向,順勢迎合而已。陛下不信的話,可以試一試,把陛下所反對的事情,當作贊成的事情告訴劉曄,問他的意見。他如果反對,是他的見解果然跟陛下的見解相合,如果每項他都贊同,自然就露出原形。”曹叡用這個辦法驗證,果然發(fā)現(xiàn)劉曄不老實,從此與他疏遠。不久,劉曄被逐出中樞機關(guān)。
正是由于曹叡重用樸實無華的官員,使得曹魏內(nèi)部局勢比較穩(wěn)定,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及商業(yè)都有所發(fā)展。洛陽地區(qū)墾田很多,洛陽以外的四周各郡,墾田的數(shù)量也大有增加。關(guān)中地區(qū)已有余糧。冶鐵及工具制造業(yè)也有所發(fā)展。商品交換有了新的起色。經(jīng)過官員的討論,重新發(fā)行文帝時廢除的五誅錢,改變了過去基本上以物易物的局面。國內(nèi)形勢的穩(wěn)定及生產(chǎn)的恢復(fù)和發(fā)展為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保證。
三、南防蜀吳,北伐遼東
太和元年(227)春,諸葛亮決定利用曹丕死,曹叡剛繼位的時機出兵北伐。臨行前,他給劉禪上了一個《出師表》,表明了統(tǒng)一中原的壯志。然后領(lǐng)兵進駐漢中 (今陜西南鄭),伺機進攻。曹叡得知諸葛亮已到漢中后,打算先發(fā)制人,大舉攻蜀,于是便詢問散騎常侍孫資該采取什么對策,孫資說:“討伐諸葛亮,不但道路險阻,而且我們阻遏東吳的精銳部隊十五、六萬人,必須征調(diào)參戰(zhàn); 除此之外,恐怕還要征集更多的兵力。于是,天下將一片混亂,費用也相對增加,陛下必須深思熟慮。不如只用現(xiàn)有的部隊,命令各將分別把守險要,就足以使強敵恐懼,使疆場平安。只要幾年的時間,我們便會日漸強盛,東吳、蜀漢,自己就會疲憊衰落。”曹叡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停止行動,只是采取防御的戰(zhàn)略。
這時,投降曹魏的蜀將孟達,與諸葛亮取得聯(lián)系,準備起兵叛變,曹叡封司馬懿為平西都督,令他起用南陽各路軍馬前往平叛。司馬懿接到詔書后,立即出發(fā),在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殺死孟達。
太和二年(228)春,諸葛亮領(lǐng)兵北上,定下了先取隴右,再取關(guān)中的戰(zhàn)略。曹魏守將夏侯楙前往關(guān)中迎敵,由于他性急慳吝,又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結(jié)果蜀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位于隴右的天水 (今甘肅甘谷)、南安 (今甘肅隴西)、安定 (今甘肅鎮(zhèn)原) 三郡很快被蜀軍占領(lǐng)。關(guān)中震動。曹叡召見文武大臣,商量計策,他問道: “有什么辦法可以擊退蜀軍呢?”太尉華歆說道: “必須陛下親自出征,否則的話,長安將會失去,關(guān)中的局勢就更危險了。”為安定民心,曹叡說道:“諸葛亮一向依靠山勢保護,今天自投羅網(wǎng),正跟兵法上逼迫敵人上門的謀略相合,這次一定可以擊破諸葛亮。”于是命右將軍張郃率領(lǐng)五萬人與大將軍曹真一起阻擊蜀軍。自己則御駕親征,前往長安,鼓舞士氣。
右將軍張郃率軍抵達街亭 (今甘肅秦安東北),與蜀軍前鋒馬謖相遇。張郃切斷蜀軍水援,然后督軍大舉進攻,蜀軍大敗,馬謖逃走,街亭失守。街亭之敗,使諸葛亮失掉了進攻的據(jù)點和有利形勢,只好引兵退回漢中。四月八日 ,曹叡由長安返回首都洛陽。
接著,諸葛亮又發(fā)動了兩次北伐,都沒有大的進展。太和五年(231)春,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這時,曹真已死。曹叡派用兵如神的司馬懿領(lǐng)兵同諸葛亮對抗。司馬懿采取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的辦法,拖住蜀軍。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軍撤走,蜀、魏之間的戰(zhàn)爭才告結(jié)束。因司馬懿阻擊蜀軍有功,青龍三年 (235),被提升為太尉,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大權(quán)。
與諸葛亮的北伐相呼應(yīng),東吳也幾次派兵進攻曹魏的南部地區(qū)。曹叡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
黃初七年(226)八月,孫權(quán)聽到曹丕死亡的消息后,御駕親征,進攻曹魏的江夏郡(今湖北安陸北),魏將文聘據(jù)城堅守。消息傳到洛陽后,曹魏政府的一些官員要求出兵援救,曹叡卻說: “孫權(quán)的優(yōu)勢是在水上作戰(zhàn),而今竟離開水面,對陸地上的城垣進攻,只不過指望守城將士沒有防備。現(xiàn)在,文聘據(jù)城堅守,說明孫權(quán)的突擊沒有成功。所以孫權(quán)必定不會久留。”幾天后果然傳來孫權(quán)撤退的消息,文武百官聽后,對新皇帝的判斷力極為佩服。
青龍二年(234)五月,孫權(quán)為響應(yīng)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率軍直指合肥(今安徽合肥) 新城。征南將軍滿寵打算放棄合肥新城,引誘東吳軍隊深入距合肥九十公里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曹叡說: “從前,先帝 (曹操、曹丕)東方固守合肥,南方固守襄陽 (今湖北襄樊),西方固守祁山 (今甘肅西和),每次都在城下打敗敵人的進攻,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絕不許后退。即使孫權(quán)攻合肥新城,也一定不能攻克。各將皆應(yīng)據(jù)城堅守,我立即親征。”七月,曹叡乘御舟,親自東征。
這時,滿寵募集敢死隊,燒毀東吳軍隊的攻城武器,射死孫權(quán)的侄子孫泰。由于水土不服,東吳將士很多染上疾病,形勢對東吳極為不利。當曹叡距合肥還有數(shù)百里的時候,扮演迷惑敵人角色的先鋒部隊,已經(jīng)抵達。孫權(quán)最初認為曹叡不可能親自出馬,所以當?shù)弥軈庇H率大軍就要來到的消息時,立即退兵回朝。
打退東吳的進攻后,一些文武官員認為司馬懿正在西方與諸葛亮對峙,建議曹叡前往長安。曹叡卻說:“孫權(quán)逃走,諸葛亮也會膽破,司馬懿足可以制服他,不用憂慮。”于是,進抵壽春,賞賜各級將領(lǐng)。八月二十九日返回許昌。東南一帶,從此沒有再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
在抵御了蜀、吳的北伐后,局勢相對穩(wěn)定了幾年。不想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獨立,自稱燕王,準備割據(jù)稱雄,與曹魏對抗。曹叡聽到消息后,后悔當初沒聽劉曄的話,以致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原來,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劉曄就對曹叡說:“公孫家的官位,是東漢時所任命,而竟然成了世襲的。水路有大海阻隔,陸路有群山阻斷,對外結(jié)交蠻族,距離中央遙遠,難以控制。而他們一家,當權(quán)日久,今天如果不加以誅殺,定有后患。可是,等到他已懷二心,發(fā)兵守險,我們再進行討伐,將有很多困難。不如趁公孫淵剛剛就位,出其不意,大軍突然壓境,高懸賞額,不必戰(zhàn)斗,即可平定。”曹叡當時沒有采納,任命公孫淵當楊烈將軍,兼遼東郡長。曹魏太和七年(233)十二月,曹叡又擢升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爵。使公孫淵得以在遼東暗自糾集勢力,直到公開割據(jù),曹叡已經(jīng)悔之晚矣!
景初二年 (238),曹叡把司馬懿召回洛陽,命他率軍四萬,討伐公孫淵。參與決策的官員中,有人認為四萬人太多,軍費難以籌措。曹叡說:“四千里遠征,雖然要靠出奇制勝,但也要依靠實力,不應(yīng)該計較費用。”他又問司馬懿說: “公孫淵會有什么反應(yīng)?”司馬懿回答說: “公孫淵放棄襄平 (今遼寧遼陽市),先行逃走,是上策。在遼東邊界抵抗大軍,是次策。如果坐在那里堅守襄平,我們一定可以抓獲他。”曹叡又問:“那么,公孫淵會怎么樣?”司馬懿回答說:“只有有智慧的人,知己知彼,才可以放棄某些東西,公孫淵的聰明智慧都達不到這種程度。”又說:“現(xiàn)在,他判斷我們孤軍遠征,不可能持久,所以一定先在遼河阻擊,然后退守襄平。” 曹叡又問: “往返需要多少天?” 司馬懿說:“前進一百天,攻擊一百天,回程一百天,途中休息六十天,加在一起計算,不會超過一年。”經(jīng)過這番詢問,曹叡心中有了底,便令司馬懿率軍出征。
司馬懿到遼東后,避開公孫淵的阻擊,直奔公孫淵的老巢襄平,包圍襄平城。這時適逢連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軍非常恐慌。消息傳到朝廷后,一些官員要求召司馬懿回師,曹叡說:“司馬懿遇到困難,自然會想法克服,捉拿公孫淵指日可待,你們何必擔憂呢?”
不久,雨停水退,魏軍把襄平城團團包圍起來,日夜攻打,最后殺死公孫淵,占據(jù)襄平城。遼東一帶的局勢重新穩(wěn)定下來。
四、大興土木 縱情淫樂
曹叡有一種建筑宮殿的狂熱,他剛剛即位,就在鄴城 (今河北臨漳) 給母親甄氏建筑墓園。司徒王朗前往視察工程進度,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窮苦,而曹叡仍不停地大興宮殿,便上書勸阻說: “如果有遠大的志向,就必須省略眼前的享受;全力對付外國的時候,就必須注意國內(nèi)的節(jié)儉。而今,建始殿前面,足夠容納朝會時的文武百官; 崇華殿后面,足夠容納宮廷妃妾; 華林園、天淵池,也足夠擺設(shè)筵席,游樂歡宴。不妨先筑成基礎(chǔ),修建城垣,其他工程,都延遲到豐收之年。現(xiàn)在專心勸導(dǎo)耕田,重點集中農(nóng)業(yè),并加強軍事訓(xùn)練,這樣就會使人民富庶,兵力強大,敵人自然臣服。”曹叡并不以為然,下令在洛陽修建皇家祭廟。太和三年(229)祭廟落成,于是把高帝曹騰、太帝曹嵩、武帝曹操、文帝曹丕四人的牌位,從鄴城迎來供奉。
太和六年 (232) 七月,曹叡前往摩陂,整修許昌宮,興建景福殿、承光殿。之后,又在洛陽興建洛陽宮,造昭陽殿、太極殿,筑總章觀。又命令馬鈞監(jiān)造崇華殿、青霄閣、鳳凰樓、九龍池。眾多的民夫被征調(diào)到洛陽服役,使得土地無人耕種,大片荒蕪。司空陳群上書勸阻,曹叡卻說: “帝王事業(yè)和帝王宮殿應(yīng)該并行,等到把敵人消滅之后,只要停止軍事行動就可以了,不用再大興土木了。”宮殿的興建仍繼續(xù)進行。百姓勞役不斷,怨聲載道。少府楊阜上書說:“陛下只管自己的快樂舒適,只關(guān)心自己的宮殿樓臺,勢必招來朝廷傾覆、國家滅亡的災(zāi)難。” 中書侍郎王基、侍中高堂隆的上書,措詞也很激烈。曹叡對這些忠直言論,雖然不能完全聽從,但都能寬大包容。
曹叡曾下詔說:“我最關(guān)切的就是宮殿能不能按時完成,督辦這項事情的官員,一定要盡心盡力。”有時,因?qū)m殿工程在時限內(nèi)沒有完工,曹叡親自召見監(jiān)督宮殿工程的官員查問,官員們還未陳述完原因,便被衛(wèi)士舉刀砍死。他把宮殿的修建看成是最為重要的。
為了自己享樂的需要,他命馬鈞制成 “水轉(zhuǎn)百戲”,都用水力推動,有木人擊鼓、木人吹簫、木人跳繩、木人斗劍、木人搗米、木人推磨、木人斗雞,非常精巧。他又命令馬鈞將漢武帝在長安所建的柏梁臺移至洛陽,因銅柱太重,搬移不動,遂令人將銅柱打碎,鑄成兩個銅人,號為 “翁仲”,放在洛陽的司馬門外。
為了出游的方便,他又指使馬鈞造成指南車,他乘車隨意游幸,遇到中意的美女,即叫上車,拉至宮中,致使宮中的美女有數(shù)千人之多。后宮的費用幾乎與軍費相等。曹叡沉迷在美女陣中。選拔了讀書識字的美女六人擔任女尚書,授權(quán)給她們處理政府官員呈報的奏章,認為可行的,就代替皇帝批準。在他專寵郭夫人之后,整天在一起取樂。皇后毛氏有怨言,立即被他賜死,重演了一場甄氏的悲劇。看來這位當年以仁慈出名的少年,如今卻并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
由于他肆淫不已,雖到壯年,還未得子。廷尉高柔上書說:“這恐怕與皇宮里后妃姬妾數(shù)目太多有關(guān)。我愚昧地認為,只需要選擇少數(shù)端莊賢淑的美女留在宮中,其他的都遣送回家。使陛下得以休息靜養(yǎng),清心寡欲。如此,才能多子多孫。”曹叡回答說: “你分析得很清楚,其他的事情,也望你進言!”但是,他并沒有按照高柔說的去做。為使王位有人接替。于青龍三年從宗室中領(lǐng)養(yǎng)了兩個兒子,一個名芳,被立為齊王,一個名詢,被立為秦王。
五、臨終托孤
由于曹叡的荒淫無度,雖只有三十多歲,卻已骨瘦如柴,疾病纏身。景初二年(238)十二月的一天夜里,聽著屋外凜冽的北風,身患重病的曹叡感到一陣恐懼。忽然,一陣冷風,吹滅了宮燈,恍惚之中,曹叡似乎見到毛皇后領(lǐng)著十幾個宮人哭著前來索命。從此,病情日益加重,臥床不起。這時,曹叡想到曹芳、曹詢年紀還小,不能理政,十分為身后之事?lián)鷳n。認為只有用靠得住的人輔政,才可以放心離去。經(jīng)過一番考慮,他任命了與他從小友好的叔父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讓他與領(lǐng)軍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都為皇族子弟。燕王曹宇,性情謙恭溫和,向曹叡懇切推辭,曹叡便把劉放、孫資喚到臥室,問他們說: “燕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劉放、孫資正擔心他們當權(quán)對自己不利,便借機說道:“燕王有自知之明,知道擔負不了這么重大的責任,所以推辭。”曹叡接著問道:“那么,誰有這個能力?”當時,只有曹爽在一旁,加上過去他們得到過曹真的許多好處,于是便推薦曹爽,并且建議 “最好教司馬懿也參與。”曹叡便問曹爽: “你能擔負這個重任嗎?”曹爽憋得滿頭大汗,不知如何回答。劉放暗中用腳踢他,附在他耳朵上悄悄說道:“我愿用生命保護皇家。”這才為他解脫了困境。曹叡決定命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劉放、孫資達到了目的,高興地離去。曹叡仔細一想,又覺得曹爽能力不足,由曹宇輔政更好,于是又改變主意,下詔收回前令。劉放、孫資晉見曹叡,再作請求。這時,曹叡已是昏迷不醒,無力再作更動,只好采納他們的建議。為了不使皇帝再改變主意,劉放說:“最好由陛下親筆書寫詔書。”曹叡說:“我手腳發(fā)軟,不能提筆。”劉放爬上御床,握著曹叡的手,勉強寫下遺囑,馬上拿出宮,高聲宣布說: “有圣旨,燕王曹宇等,一律免職,不準在宮廷停留。” 曹宇大為驚愕,含淚而去。
曹叡又令仆役,拿著手令,前往征召司馬懿。這時,司馬懿正行在前往關(guān)中的路上。因為曹燕王曹宇認為關(guān)中的防務(wù)極為重要,下令讓司馬懿平定遼東后,返回長安。司馬懿先后接到兩種不同的命令,懷疑京師發(fā)生了政變,于是,緊急上路,日夜兼程,趕回洛陽。當他入宮晉見時,曹叡已是生命垂危了。他握著司馬懿的手說:“我強忍不死,就是等你。我把后事托付給你,由你跟曹爽輔佐幼兒,能夠相見,雖死無恨。”接著,把曹芳、曹詢叫到床前,指著曹芳對司馬懿說: “就是他了,你要看清楚,不要記錯。”司馬懿上前說道: “陛下放心,先帝 (曹丕) 不是也將陛下托付給我了嗎?”曹叡聽后,放心地說道: “你愿意輔助他就好了。”于是,便讓曹芳上去緊抱司馬懿的脖子。這一幕動人的托孤場面,使在場的官員都掉下了眼淚。當天,曹叡便離開了人世。
曹叡在位13年,終年35歲。死后被追謚為烈祖明皇帝,葬于高平陵。
上一篇:明帝宇文毓
下一篇:明帝苻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