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朱本鉉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農民軍占領陜西,并攻占了甘肅一部,平涼的明朝藩王韓王朱本鉉(?——1661)被農民軍抓獲。朱本鉉是朱元璋的第19個兒子憲王朱松的后代。朱松受封于甘肅平涼,子子孫孫世守于此。對明朝皇室來說,他們在明末是一個較疏遠的宗枝。朱本鉉在被解往西安的途中伺機逃跑,潛居在湖北。清兵入關后,李自成余部在李過和郝搖旗率領下退到湖北一帶。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魯王朱以海在浙東稱監國,郝搖旗等人鑒于福王政權與農民軍的不合作態度,既想與唐王政權聯合抗清,又擔心受歧視,于是就在湖北擁立韓王朱本鉉稱帝,建元定武,以1645年為定武元年,駐房山,活動在鄖西山區,自為號令。第二年永歷政權建立,韓王曾致書桂王,只敘長幼,并不稱臣。因鄖西山區地形險要,再加上大順軍頑強抵抗,巧與周旋,清軍長期不能消滅韓王政權。在桂王政權幾次對清軍反擊中,大順軍都給予了積極的配合。后來,大順軍一部由李過、高必正率領,前往云貴一帶與桂王軍隊并肩作戰,而郝搖旗仍擁立著韓王在鄖西堅守。相對于桂王政權來說,韓王力量較弱,在鄖西山區且耕且戰,很少大規模地主動出擊,所以不象桂王政權那樣受清廷注視。李過和高必正死后,其余部由李來亨率領,又回到鄖西山區,和郝搖旗一起仍用韓王的號令。李來亨和郝搖旗等將領一起組成夔東十三家,神出鬼沒地打擊清軍,有力地牽制了清軍的南下,對永歷政權起到了屏障的作用。
定武十五年(1659),清廷派吳三桂率大軍南侵,想一舉消滅永歷政權。為了牽制清軍南下,李來亨等率領16營由水道圍攻重慶,重創清軍,全蜀為之震動。這引起了清廷對韓王政權這支力量的重視。第二年,清廷派四川總督李國英集中兵力,分三路圍攻大順軍。經過一年多的戰斗,互有勝負。李國英一直未能攻下房山。
定武十七年(1661),清軍再次合力來攻。李來亨被清兵所困,郝搖旗率軍往援,大戰四晝夜,清軍撤圍退去。但是,因后方空虛,清軍乘機攻入房山,將韓王朱本鉉擒獲殺掉。此后,李來亨和郝搖旗又擁立明宗室安東王盛濃,繼續堅持抗清斗爭。1663年夔東十三家最后失敗,李來亨全家自焚,郝搖旗戰死,其余部在川陜山區耕田自給,還陸續發動了幾次抗清斗爭。
上一篇:都松芒布結
下一篇: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