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齊
一、祥符狀元
蔡齊(988—1039),字子思。據說其先祖為周朝子孫,自武王之侄蔡仲始,累封于蔡(今屬河南),世為著姓望族。春秋戰國紛亂,多次遷移,后遷至洛陽,因此人稱其先祖為洛陽人。自秦漢以來,蔡姓家族中代代有偉才名譽之人。蔡齊曾祖蔡綰,曾為膠水(今山東平度)令,居官9年,卒于任上。為官期間,深察民情,注重安撫,尤得膠萊民眾愛戴,其子孫也因此籍家膠水。蔡綰卒后,官贈太保。祖父蔡鄰,長期隱居丘園,謝官拒祿,以閑賦作文為樂,卒贈太傅。父蔡夢臣,博通經史,尤擅詩文,以孝友聞譽于時,官贈中書令。生母張氏,得封楚國太夫人,對蔡齊疼愛備至,但不溺愛,尤重家教,常常諄諄告誡蔡齊,要以善待人,視賓客如親人。幼年的家教與母愛,予蔡齊性格以極大影響。
蔡齊幼孤,寄居舅舅劉氏家中。他自幼聰慧,長得眉清目秀,狀貌俊偉,舉止端重,深得鄉人喜愛。蔡齊自幼好學,孜孜于經籍,得助于劉氏,就學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初學吟詩作賦,便有動人之語,為時人所贊。后為輔臣的李迪,當時判監彭城,曾讀過蔡齊的詩賦,深為其文語所驚詫。為此,李迪曾見蔡齊曾祖,說: “此兒有大志,應善待他,不可輕視。”蔡齊因此名聲大噪。
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齊以鄉試第二名至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參加禮部省試,榜上題名。接著,參加殿試。殿試僅確定進士的名次,例不黜落。據記載,殿試前夕,當朝天子宋真宗夢見龍床上生出青菜,其中一株長得很茂盛,與殿基一般高。真宗大為驚異。次日,讀了蔡齊的對策,大為欣賞,對左右的人說: “此人乃宰相輔佐之才也! ”按照宋制,凡殿試必須召見高第數人,而后選擇其中材質優秀者賜為甲第,排列名次,張榜公布。及蔡齊被召對,從容而入,不慌不忙,落落大方,進對得體,舉止端雅。真宗皇帝大悅,回頭對宰相寇準等人說:“得人才啦,再無人能超過他。”遂欽定為第一甲第一名。真宗特賜7名金吾衛士為蔡齊回館舍清道。
至此,真宗方明白了那棵高與殿齊的菜的意蘊。
蔡齊大魁天下,中了狀元,光宗耀祖,拜謁者紛至沓來,宴請不絕,其本人亦得意非凡,一時沉醉于觚光杯影之中。當時,山東人賈同亦金榜題名,因為同籍,數次拜見,均因蔡齊宴請酣飲,未曾謀面,于是留詩為記:
圣君寵厚龍頭選,老母恩深鶴發垂;
君寵母恩俱未報,酒如為患悔何追?
蔡齊見詩,幡然醒悟,從此戒酒。
二、初入仕途
宋代科舉省去吏部選,一經中第,便可直接為官。名列前茅者,可很快得到高官顯位。因此,蔡齊直接受官將作監丞、通判兗州(今屬山東)。
當時,兗州判官王臻為政嚴急,雖然喜用明察暗訪的方法來辨明是非,但政苛律繁,兗州民眾動輒觸條,人人自危。蔡齊上任后,一反王臻之法,務行寬政,省簡繁條,損濟有度,獄訟無冤,民風大變。蔡齊入仕,初露鋒芒,以政名起于時世。
一年后,蔡齊改判維州(今四川理縣),上任不久,便有人告發集氏私刻稅印,獲取厚利,時間長達10年之久,參預和受牽連者已達數百人。蔡齊聞言,感嘆不已,說: “盡利于民,民無所逃,此所謂法出而奸生者邪? 實在是當政者的過錯。”于是,將其中十幾個重犯減免死刑,其余數百人皆釋放回鄉,不加責問。對此,維州人感激不盡,說: “蔡公有德于維州人,是他讓我們重新做人,此恩不能不報。”從此,維州社會風氣大變,民眾安居樂業,盜掠不行,奸利不存,社會秩序井然。
天禧二年(1018),蔡齊職滿還京。按宋朝制度,應召試改任他職; 因有妒嫉臣僚從中用事,竟使蔡齊居京數月不得應召。后來,真宗趙恒想起蔡齊姓名,派人召試,才拜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主判三司開拆司,賜緋衣銀魚(五品官級),尋遷右正言,居言職。
乾興元年(1022)二月,真宗趙恒病逝于延慶殿,年僅13歲的皇太子趙禎繼位,是為仁宗,軍國大權握于劉太后手中。蔡齊因前譽,得遷右司諫、修起居注,尋改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
吳越王錢俶之子錢惟演,善文辭,博學多聞,入為翰林學士,又與劉太后攀親,位列外戚。他見丁謂權勢日盛,不惜屈身附阿,與結姻好。因此,錢惟演守河陽(今河南孟縣西)時,竟奏請朝廷撥給鎮兵錢,劉太后準備答應。蔡齊聞訊,即刻上疏,說: “皇太子剛剛繼位,錢惟演又為外戚,若滿足其請求,就是偏賞以示私恩,決不可應許。”同時,蔡齊又上疏彈劾錢惟演,因而得罪丁錢黨徒。
自大中祥符年間,丁謂、曹利用、錢惟演等人便內結劉皇后,沆瀣一氣,聯黨固權,專權干政。丁謂曾派人拉攏蔡齊,欲許以知制誥,使其歸附,蔡齊斷然拒絕。不久,寇準遭讒言,罷相出貶道州(今湖南道縣),其他正直不阿附丁謂的官員,均以“寇黨”之名,輕者貶官,重者流放。后來,將寇準再貶雷州(今廣東湛江)司戶參軍。蔡齊異常憤慨,感嘆不已,說: “蒙先帝厚恩,豈能為權臣所協迫而遷罪于人?并非我懼怕誰,天理不容啊。”遂上奏仁宗趙禎: “寇準以忠義聞名于天下,實乃社稷之臣,豈可為奸黨所誣陷?”仁宗閱疏,表示理解。
丁謂黨徒所為,很快激起朝野上下憤慨。當時,京師開封流行一語:
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
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此話傳至劉太后耳朵,開始對丁黨有所不滿。不久,王曾奏明劉太后,說丁謂與內宦雷允恭勾結,欲為不軌,丁謂被貶,初貶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再貶崖州(今海南崖縣)。王曾、馮拯、呂夷簡、魯宗道等人俱被重用。蔡齊改判流內銓,賜金紫服,奉詔出使契丹。天圣八年(1030),拜起居舍人、知制誥、同知審官院、會靈宮判官,充翰林學士,加侍讀學士,賜爵汝南縣開國子,食邑500戶。
劉太后臨終前,曾出資修建景德寺,由內侍羅崇勛主持修筑。修成后,劉太后令蔡齊撰文記敘,蔡齊奉命屬文。待奏之日,羅崇勛暗中派人誘使蔡齊,說: “盡快屬文上奏太后,太后必喜,你便可位至參知政事。”蔡齊鄙其言而久不上奏,羅崇勛數次派人催促,蔡齊始終不為之動,不奏其文。羅崇勛十分惱火,便讒言于劉太后; 劉太后亦十分不悅,詔罷蔡齊,遷禮部郎中,改為龍圖閣學士,出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參知政事魯宗道數次奏請劉太后收回成命,留蔡齊任職京師,未果。因其母年事已高,便改知密州(今山東諸城)。
蔡齊任職密州時,正值旱災,田地干裂,顆粒不收,餓遍地,民不聊生。蔡齊數次上疏,奏請減免密州及受災諸州百姓租賦; 又力請開放漁利,弛解鹽課,使京東民眾得利于海,以此換取食物,救其饑荒。朝廷權衡利弊,批準實行,使京東數百萬民眾得生,避免了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京東民眾深感蔡齊之恩,皆曰: “我京東數百萬人得以生存,實賴于蔡公,此恩須銘記不忘。”不久,蔡齊徙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晉爵侯,增食邑500戶。旋召還京師,拜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判吏部流內銓,增食邑為1500戶。
史載,蔡齊兩次入居憲臺,未曾屈阿; 執法嚴明,百官畏懼; 即使權臣、親戚有過,也一樣彈劾,深為士人稱道。
三、執政大臣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病卒,遺命親政的仁宗趙禎尊真宗寵妃、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像她一樣垂簾聽政,軍國大政與楊氏一起裁處。楊氏極想步劉太后之后塵,染指朝政。但是,朝廷中百官圍繞劉太后的遺命,就要不要垂簾聽政,展開激烈的論爭,各執己見,莫衷一是。蔡齊明確表示反對,他說: “天子明圣,已尊奉劉太后聽政十余年; 如今,既然陛下已經親政,完全可以獨立處置軍政要事,何必再由女后稱制呢?況且亙古無有此制。望執政明鑒,以慰天下之心。”又嚴禁臺諫官員隨波附勢,前往

還在宋真宗趙恒彌留之際,曾用手指胸,又伸五指,再展三指,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以其弟“八大王”元儼為攝政王,輔佐年幼的仁宗趙禎。早已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卻在諸太臣離開后,派人對大臣們解釋說: 適才皇帝所為,是說三五天內即可病愈,別無他意。諸大臣因畏懼劉太后的權勢,無人敢反對。荊王元儼聞知,恐招來殺身之禍,便閉門謝客,裝瘋賣傻,直至劉太后病卒。仁宗親政后,京師謠傳荊王元儼要做天下兵馬都元帥。仁宗趙禎聞訊大怒,派人追捕傳言者,乃三司一小吏,而受牽連者達數百人之多,皆下大獄,京師騷動,官民驚恐不已。蔡齊認為這不過謬妄之論而已,不可小題大做,便上奏仁宗,說: “此小人無知,不足窮治,何況如此興師動眾,又無以安撫荊王,徒勞無益。”一夕三奏,仁宗趙禎大悟,同意其奏,僅笞數人,余者盡釋放歸。不久,此事平息,朝野上下安然。蔡齊因此拜樞密副使,進爵公,增食邑為2000戶,升入執政行列。
四川大姓王齊雄,是楊太后姻親,為官期間,因殺人坐罪被除名。楊氏稱后不久,王齊雄復官。有人告知蔡齊,蔡齊深表驚異,說: “果真如此,必當以法阻止。”次日,蔡齊入奏仁宗趙禎,說: “王齊雄依恃權勢殺人,不僅未繩之以法,處以極刑,反而因勢復官,此乃朝廷以恩廢法,臣為陛下憂慮啊。”仁宗道: “降一級官職如何?”蔡齊答曰: “以恩廢法,對朝廷有何益處呢! ”仁宗思量再三,遂治王齊雄罪。
仁宗時,交趾酋長為政嚴苛,殘酷勒索其民,民怨載道,有800余人北遷宜州(今廣西宜山)。如何對待此事,宋朝內部意見不一,多數官員認為不可讓其內遷,因為他們是交趾叛民,應當遣返,以免生邊事。惟有蔡齊獨樹己見,上疏仁宗,說: “交趾部民去暴歸我,不過求生而已; 朝廷應將他們內遷荊湖地區,給他們田地,令其自營; 若遣返,他們必不愿; 若強迫他們回返,不僅不成,會適得其反,使他們散聚山林,落草為寇,其后患無窮,望陛下明鑒。”仁宗未聽,強行遣返。其后數年,果生亂事,他們驅殺宋朝地方官吏10余人,聚眾起事,宜州、桂州以西地區頓時形勢緊張,宋廷深以為憂。蔡齊聞訊,面有愧色,悔前時未能力諫阻止。
四、貶謫潁州
景祐元年(1034),蔡齊遷官禮部侍郎、參知政事。
早在劉太后聽政之時,便由太后做主,立郭氏為皇后,趙禎十分不滿,始終耿耿于懷。親政后,仍極力疏遠郭皇后,寵愛后宮尚氏等嬪妃。為此,郭皇后心懷憤懣,曾當著仁宗趙禎的面,與尚氏對罵廝打。仁宗袒護尚氏,竟挨了郭皇后一個耳光。仁宗不禁惱怒,不久便以郭后無子為借口,廢黜郭氏,削發為尼,幽居長寧宮。尋又寵幸壽州(今安徽鳳臺)茶商陳氏之女,欲立為后,從而引發一場廢立皇后的論爭。宰相呂夷簡、宋綬極力反對,蔡齊也認為不可,屢屢上奏,其意甚堅。仁宗稍悟,終未立陳氏為后,并送其歸里。不久,于景祐元年(1034)九月詔立剛剛入宮的前勛臣曹彬的孫女為皇后,立后之爭暫告平息。
在朝中,蔡齊與王曾友善,往來密切。當時,王曾身居亞相,極受首相呂夷簡排斥。呂夷簡專權跋扈,王曾極為反感,二人日益不和,時有角爭。王曾以呂夷簡納賂市恩,暗奏仁宗; 呂夷簡極力推脫,二人當著仁宗的面,吵得面紅耳赤。盛怒之下,仁宗將呂夷簡、王曾俱罷相職,貶為外官; 參知政事宋綬和蔡齊被認為各自黨附呂、王,同時被貶。景祐四年(1037),蔡齊以戶部侍郎歸班,賜推誠保德功臣,勛上柱國。不久,出知潁州(今安徽阜陽)。
知潁州期間,蔡齊注重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政簡刑寬,盜掠不行,社會安定,恩惠于民,吏民視之如父母。當時,正值宋夏戰爭,蔡齊十分關心,因其待罪出職,不能直言征戰,便讓其弟蔡稟詳言西北邊事,上奏朝廷。寶元二年(1039)四月四日,蔡齊因病而死,享年52歲。仁宗詔命三公舉行典禮,贈兵部尚書,謚曰“文忠”。康定二年(1041)十一月,葬于許州陽翟(今河南禹縣)。潁州吏民痛不欲生,深切悼念。后來,其故吏朱寀赴潁州會喪,潁州吏民面見朱寀,跪拜于馬前,號泣不止,紛紛指點,說: “此蔡公之跡也。”
蔡齊早年無子,以從子延慶為后。延慶官至太常寺太祝,歷任地方,多有惠政,以政名著于時。蔡齊卒后,有遺腹子,名叫延嗣,后中進士第,歷職地方,曾出知西北,亦以政名聞于世。長女,嫁給其生前好友劉顏之子、將作監主簿劉庠。次女尚幼,在室。
蔡齊平生不喜自表功德,善知人,喜薦舉賢士,其所薦如楊偕、郭勸、劉隨、龐籍、段少連等人,俱為北宋中期名臣。所以,范仲淹贊曰:
“以進賢為樂,以天下為憂; 見佞色則嫉,聞善言必謝,孜孜論道”,“與大臣居,和而不倚,正而不訐,無親疏之間,有方大之量,朝廷為之重,刑賞為之平。”
“嗚呼! 公之生也,天有意也; 公之亡也,天有意乎?使在位而壽,則道德功名,非竹帛可勝也矣!”
上一篇:蔡必勝
下一篇: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