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國手步入圍棋殿堂
聶衛平是我國圍棋有名的“勝負師”。下圍棋,有“棄”也有“取”,要成為高手,就得明于“棄取”。對于那些無用的殘子,就得毫不吝惜地棄掉,對于那些位居要津的“棋筋”必須牢牢保住。
有名言講,“精華已竭多堪棄,勞逸攸關少亦圖”。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整個社會中,同樣有著“棄”和“取”。坐落在什剎海南沿的北京棋藝研究社幽雅的院落里,聶衛平正在對弈,他局勢不利,正在苦想,許久許久,終于下了一子。突然有一只柔軟的大手,兩個指頭捻著他的耳垂,一口濃重的徽州口音說:“國手、國手!”
聶衛平不解地回過頭來,旁邊有個“翻譯”道:“過先生稱贊你是國手。”聶衛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自己這樣下不過弟弟的選手,竟有人夸他是國手。
聶衛平渾身顫抖,接著一股熱浪流遍了全身。確實,“國手”這個頭銜,他也曾夢想過。這人是過惕生先生,不久前剛取得全國冠軍,他才是真正的國手。
如今,大小“國手”,相對而坐,過先生已經搬到了聶衛平家居住。過先生讓衛平五子,聶衛平使出了渾身解數,截獲一段白子,接著又“打劫殺”了幾個。
過先生不慌不忙地東走一手,西走一手。官子收完了,一數子,白棋贏了,過先生笑笑道:“一起丟,丟了就贏了。”聶衛平開始意識到了高手的棄子戰術。
聶衛平著迷了,放學回家就一頭鉆進過先生的屋子。過先生家的飯菜極為簡單,晚上是稀粥加咸菜,咸菜上滴幾滴香油,聶衛平吃起來覺得分外可口。
從此,聶衛平的母親在自家屋子里見不到聶衛平的身影,一回,二回,母親終于惱了,大聲呼喊:“衛平,快回來,再不回來,要么你去姓了過!”聶衛平明白,母親并非真要“棄子”,是盼望他念個大學,棄了下棋。
不過“棄”和“取”,各人有各人的一套技巧。張福田老師采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有一次,他走到訓練室門口,見到聶衛平正在翻他的書包,他不聲不響,躲在一邊觀看,只見小衛平在書包里找出一本棋譜來,獨自觀看,其余的東西秋毫未犯。
張老師放下一顆惴惴之心,認定了這10歲的孩子日后必定成材,從此之后,對聶衛平的輔導格外多些。
幾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在“史無前例”之中,聶衛平也走了一段彎路。他出身高干家庭,不久就學會了打人和抄家,接著自己的家被抄,含著屈辱和悲憤,自暴自棄,在社會上東闖西蕩,從此聶衛平的名聲不那么好聽。
當1971年聶衛平從農場溜回來,去找高手們的時候,確實懷著惴惴之心,然而,高手們并沒有棄他而去,他們汲取了聶衛平人才難得的好處,跟他一連下了許多盤棋。
許許多多的老師都是棄取有度。在棋盤上棄取更有深奧的學問。1973年的聶衛平已經是高手了,這些“棄”“取”之理,不需要別人來指點,需要自己來領悟。
在思索中,聶衛平終于明白,要把握關鍵時刻,不能單靠不想輸這股勁頭,你越不想輸,相反越要輸。要不輸,就得靠切切實實的辦法。這些辦法,自己早就會,只在于臨場的運用。
聶衛平明白“棄取”了。他在自己的身上棄了些什么?取了些什么?可以不必多說,我們看到,在一年之后,日本宮本直毅九段率團來訪,一連六場,所向無敵,在最后一場的關鍵時刻,聶衛平上陣,輕輕松松地戰勝了宮本直毅。
朝著認定的目標不顧一切地走下去,這是“志”,頑強努力,絕不半途而廢,這是“氣”,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志氣”。一切事、一切成敗都取決于你是否有“志氣”!
上一篇:第七條白裙子
下一篇:苦難是一種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