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治
一、步入仕途
公元1723年,也就是雍正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在中國的南方,山清水秀的浙江會稽(今紹興),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嬰兒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的狀元梁國治。
梁國治,字階平,號瑤峰。兒時的梁國治聰慧好學,用心苦讀。家鄉美麗的山水陶冶著他的情操。高大的山脈,挺拔的喬木,激發著他的進取之心; 山間清澈的泉水,清清的溪流,培養著他的精細、敏慧。
清朝的科舉制度已很完備,三年一次的鄉試、會試成為各地的一大盛事,也是許多學子成就功名的階梯。不少人終生醉心于此,到頭來卻名落孫山,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向另一個世界。當然,也有一些幸運者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幼時的國治同樣熱衷于科舉入仕。為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他苦心讀書。聰明的頭腦加上刻苦的攻讀,17歲的國治在乾隆六年(1741)便考中了舉人。但是,在來年的會試中他落選了。不久,他以舉人的身份考為內閣中書,在內閣從事文字工作,從七品官。梁國治步入了仕途。
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梁國治再次參加會試。3場考試下來,他榜上有名,成了一名貢士。四月二十六日,梁國治參加了在太和殿舉行的殿試,一舉奪魁。
中狀元后,梁國治按慣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乾隆十七年(1752),他又被提為日講起居注官,每天在皇帝身邊,記錄皇帝的言行。他小心翼翼,絲毫不敢大意。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梁國治被調到國子監,擔任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兩年之后,他出任廣東鄉試正考官,當年十一月,又被提升為廣東道員。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他補了惠嘉潮道的缺。3年之后,代理糧驛道。30多歲正是國治精力充沛、大有作為的時候,他秉公執政,表現了卓越的理政才能。為此,他被引薦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命他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二十七年(1762)六月,出任江西鄉試正考官。九月,提督安徽學政。十一月,被破格提升為吏部左侍郎。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提督江蘇學政,在3年學政官期間,國治認真考查各府、廳的童生、生員,秉公論斷,為清政府選拔了一批人才。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國治青云直上的時候,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被兩廣總督楊廷璋、巡撫明山參了一本。楊、明二人本是參糧道王槩浮收倉米,他們說國治代理糧道期間有徇情舞弊的行為。梁國治被革職,一家人被押解到廣東受審。經過審查,終于真相大白,原來是國治的家人舞弊,貪污了倉米。
乾隆皇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他在用人上是比較大膽的,梁國治的案子查清以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起用他為山西冀寧道道員。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又提升為湖南按察使。
梁國治初入仕途,便遇上這一段波折。
二、江蘇布政使
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梁國治出任江蘇布政使。他從湖南長沙奔赴江寧(今江蘇南京)就任這一行政長官。
上任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代理穎州知府明福貪贓枉法,畏罪自殺。梁國治身為行政長官,對明福一事失察,吏部建議降官一級調用。乾隆皇帝詔令從寬處理,讓他留任。
在任江蘇布政使期間,梁國治對檔案管理提出了改革方案。
檔案是具有查考使用價值,經過立卷、歸檔集中起來的各種文件材料。歷史上的中國,很早就注意了檔案的管理。據查,從夏、商時期就開始有了檔案。清朝各級政府,文案管理混亂,前后任交接沒有文件材料,給皇帝的奏章也沒有文字記錄,這給工作和某些問題的處理帶來了很大不便。以謹慎、細心著稱的梁國治在工作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他于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上疏乾隆皇帝,建議加強文案管理。他說: “各省的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總兵等等,凡是有向皇帝奏事之責的官員,新舊交接全憑文案,要檔案齊全才行。只是皇帝有旨,需秘密辦理的事情不向后任移交,一切無憑查核。以后不論正式官員,還是代理官員,請逐任交待執行。”對這份奏章,乾隆帝極為重視,立即下令討論執行。
乾隆年間,江蘇由于天災較多,加之財政管理較混亂,應征款項積欠較多,皇帝諭令梁國治查實奏報。梁國治經過細心查核,很快向皇帝寫了一份奏章,上報了詳細的積欠賬目: 江寧的山陽、阜寧、清河、安東、銅山五縣歷年積欠3萬~ 8萬兩銀子。乾隆八年至三十二年,20多年的時間,積欠的正雜款銀共45萬多兩,數目巨大。乾隆三十三年(1768),未完的正雜款銀11萬多兩。梁國治還分析了未能完成應征數目的原因: 從乾隆二十年(1755)江寧設布政使以來,每年都有災害,農田歉收,雖然每年免除一部分稅銀,但是免除之后應征的稅銀加上熟田的正雜銀,數目還是不小。此地的農民連年受災,非常窮苦,征完本年度的新糧所剩已經不多了,再帶征積欠的稅糧,又能征多少呢?有時還要兼征口糧種子。顯然,積欠的就不能一塊兒再征。為了更準確地說明問題,梁國治列舉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征收賬目: 這一年征收了歷年積欠款銀18. 7萬余兩,一年中征收如此之多,民力已經枯竭,所以當年的正雜款銀10. 1萬余兩不能再征,只好積欠。如此惡性循環,很難在幾年內征完積欠的款銀。最后,梁國治提出了處理方法: 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起,按各縣積欠的多少,并酌量每年的年景,每年分限,設法帶征,盡力逐漸征收完畢。對于未征收的稅銀,專門設立積欠賬冊,按款、按限隨時稽查。督催交代時,仍將查辦的印冊當面交與后任,由后任接辦,以免混亂。
乾隆皇帝詔令按梁國治的提議執行。
三、巡撫任上
湖北,長江橫貫全省,漢江在此匯入長江。由于長江、漢江的長期沖積,形成了中國南方內陸少有的平原——江漢平原。湖北的西部和北部是高大的山脈。在江漢平原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由于湖北位于大陸的腹地,自古以來便是兵家爭奪之要地。為此,清政府在此設省,加強管理。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非常優越的自然條件,可由于官員的無能,這里的不少地方一直靠賑貸生活。對賑貸管理不善,形成了很嚴重的虧空。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乾隆皇帝決定委派才能卓異、辦事認真、政績昭然的梁國治前去治理。
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剛剛查核清楚江蘇錢糧的國治被提升為湖北巡撫。梁國治本想奏見皇帝之后再去赴任,可是湖北的混亂局面已使乾隆皇帝焦灼不安,他要梁國治立即赴任,采取斷然措施、非常手段,迅速改變湖北的混亂局面,否則,必不輕貸。
接到圣旨,國治心里亦喜亦憂。喜的是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把最困難的工作交給自己; 憂的是自己能否不負皇帝的重托,把湖北這種混亂局面治理好。帶著這種復雜的心情,梁國治走向了一個未知數——湖北巡撫任。
七月的湖北,驕陽似火。梁國治在赴任路上心比天還熱。沿途田地荒蕪、村莊荒涼,完全是一幅破敗的景象,面對這種情況,他心里正燃著一團熾熱的火。
他上任不久,為了讓他擁有更大的權力,使他的政令更好地得以貫徹,乾隆特任命他代理湖廣總督和荊州將軍,軍政大權委于一身,充分說明了皇帝的極大信任和改變湖北局面的迫切心情。
湖北局面混亂、民不聊生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出癥結才能對癥下藥。國治上查下調,微服私訪。他調查官吏,了解集市貿易。一次,他打扮成一個商人去米市。米市上人很多,他轉了一圈,看到買米的比糶米的多,糶米的有幾家是公家的,價錢比私人米每石便宜一至二分銀子。衣衫襤褸、囊中羞澀的窮苦百姓,拿著米袋,擠著買米,可公家的米很快賣完了。拿著空米袋的窮百姓一臉為難、遺憾的神色。他們在市場上擠了好幾遭,可就是狠不下心來買米,因為公家米賣完后,私家米價又漲了不少。梁國治攔住一個愁苦不堪的窮老漢搭了話: “老漢,我看你轉了好幾圈,為什么不買米呀?”老漢看了看他,凄慘地說: “唉,你不知道,米價這么貴,我拿這幾個錢,買不起啊!”隨即,老漢臉上顯出怨恨,“原來,每年公家能賑濟一些米,很便宜,后來賑米數很小,現在公家平糶的米也少了,這可讓我們窮百姓怎么活啊!”望著他,梁國治同情地點了點頭。
1年多的調查,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湖北近年由于受災,對災民既糶又賑濟,以致糧倉嚴重虧空。當時糶谷是按照市場的價錢,每石谷子折合銀錢六錢五六分至七錢不等。賑濟災民的谷子一向是每石收銀五錢。由于糶米的價格較高,所以缺額較少,有5萬多石; 賑濟的谷子價格較低,國庫要賠本,所以賑災的谷子,國庫缺額較大,達48萬石。因為災害較多,賑濟每年都有,但購買賑濟之谷卻用市價,這種差價使政府每年賠進一定的銀兩,國家財政很難承受。但是賑濟的稻谷不及時補充,影響下一年的賑濟。這樣,賑貸愈顯支詘,捉襟見肘。
針對這種情況,梁國治提出了處理意見: 由于賑糶差價較大,所以只有籌集平糶稻谷的價格盈余,來補充賑濟的缺額部分,賑糶必須協調一致,通融解決。為了切實解決問題,梁國治提出非常具體的解決辦法: 動用支司庫銀20萬兩,無論本省還是鄰近地區,都要公平購買。稻谷價格不能超過每石6. 5錢,如果市價較低,可以隨時遞減,賑濟災民時仍然以每石5錢開銷。原來的時候,平糶的稻谷只是按照市價酌量減少,并沒有籌集買賣的盈余。但是,青黃不接之時和新谷登場之時相比較,無論是豐收年景,還是受災年景,價格自然相差很大,所以從此以后,國庫于每年新谷登場時大量收購,青黃不接之時平糶出售。但平糶之時,一定要核計上年收購價格以及賑谷的虧空。平糶的稻谷按市價酌減,每石盈余銀1錢,才準許出糶。這樣,百姓購買的糧食比市價低,比較滿意; 國家財政沒有什么負擔,買賣差價彌補了賑濟的虧空,國庫也可充足起來。
乾隆皇帝詔令議行。
乾隆三十六年(1771),梁國治調任湖南巡撫。盡管他已離開湖北,但他對湖北的一些問題仍掛在心上。出任湖南巡撫1個月后,他上疏乾隆皇帝: “湖北施南府屬下的宣恩、來風、成豐、利川四縣自乾隆元年改土歸流,重新設縣,分開治理。由于行政區劃的調整,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特別是生員的名額分配問題,要切合實際,酌量劃分。4年前,總督大臣德沛奏準,四縣共酌取生員一二名,附在首縣恩施縣,由恩施縣縣學統一管轄。隨著發展,情況有了很大改變。現在每縣童生各有300余名,利川已有500多名,由于生員大量增加,現在再取生員一二名顯然是不合適的。請每縣酌取入學7名、利川酌取8名,府學酌增教職一二十名,在府學及首縣、宜昌府各學裁拔廩生和增生。等到人文興盛的時候,再另請增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凜冽的寒風使人們覺得今年的冬天特別冷,漢江的水在寒風中發出低沉的嗚咽,整個湖北大地呈現出凄涼衰敗的情景。在大洪山里,到處是凄慘交加、饑寒交迫的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這幾年,清政府為了積蓄錢財,準備向四川派赴兵丁,增加賦稅。本來已經很貧窮的百姓更加窮困,不平和憤怒充塞了他們的心,反抗的烈火就要在這寒冷的冬天點燃。京山縣民嚴金龍為人義氣正直,在窮百姓中很有威信。他私下里聯絡百姓,聚眾而起,抗議清政府的高賦重稅。這事使統治者感到很震驚,因為從滿人入關,清政府建立,經過100多年的鎮壓,人們是敢怒不敢言。嚴金龍的起事很快驚動了乾隆帝。當時任荊州將軍、湖南巡撫的梁國治有點兒驚慌,在他為官期間畢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棘手的事件,他上奏皇帝,準備和總督富明安一起前往查辦。皇帝認為此是總督之事,和總督一起前往是錯誤的。驚恐不安的國治一直等待鎮壓的消息。嚴金龍雖被鎮壓了, 但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梁國治因失察嚴金龍聚眾滋事,部議降一級調任。皇帝令從寬處理,留在原任。
中國的礦產分布很不均勻,特別是煤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但在湖南的湘鄉、安化卻發現了兩個小煤田,乾隆年間已行開采。這兩個小煤田不但產煤,而且夾產硫磺。硫磺是制造火藥的一種不可少的物質。在湘鄉、安化的煤田開采中,夾產的硫磺一直由政府收購,并根據省局存磺多少對煤礦時開時禁。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煤礦完全封禁。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省局存磺已經寥寥無幾。所以,梁國治上疏乾隆帝: “請將湘鄉、安化二縣煤礦仍行開采,煤則聽民買用,磺則官為收買。俟一二年后,酌量收積多寡辦理。”在處理礦產的問題上,國治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處理意見。
四、朝中大員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梁國治奉詔入京,乾隆皇帝命他在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處是最高權力機構,軍機大臣職權極重,例以心腹大臣充任。梁國治從此成了朝中大員。
在此后的幾年間,梁國治不斷升遷。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入值南書房,侍奉乾隆皇帝賦詩作畫。二月,奉命纂辦《日下舊聞考》一書。六月,擢為戶部右侍郎。八月,轉為左侍郎。四十年正月,充任殿試讀卷官。四十一年十月,乾隆皇帝特許他紫禁城騎馬。四十二年二月,充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十一月,擢為戶部尚書。四十六年五月,入翰林院教習庶吉士。四十七年八月,加官為太子少傅。四十八年七月,入內閣為協辦大學士。五十年五月,晉升為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梁國治的官位至此達到頂峰。
不久,梁國治罹病,乾隆皇帝遣御前侍衛豐紳濟倫去看望他,要他安心調治,以冀速愈,報效朝廷。梁國治感激涕零。但是,他病入膏肓,難以救藥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二月,梁國治病亡。
乾隆帝聞訊,大為悲傷,下詔褒贊了梁國治忠心事主的一生,追贈太子太保,派皇子率領官員去梁府祭奠,賜銀1000兩以助喪事,謚曰“文定”。
上一篇:梁固
下一篇:梁耀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