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靈谷寺·“第一禪林”
紫金山中山陵東面,為靈谷寺。寺前身為南朝梁時所建“開善精舍”。其時,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與高僧寶志和尚頗有交往。天監十二年(513),寶志和尚圓寂,梁武帝與其女永定公主出資葬其于獨龍阜,建開善精舍和寶公塔。落成后,梁昭明太子、梁元帝、陳后主都曾前往游覽,陳明鏗有詩《游鐘山開善寺》云:“棟里歸白云,窗外落暉紅。古石何年臥,枯樹幾春空。”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又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孝陵,將寺和塔遷此。朱元璋賜名“靈谷禪寺”,并親書“第一禪林”于山門。“靈谷”一名,清人吳云認為有二層含義。一層為“靈”即生靈之靈,“欲諸佛慈祐于民,如呼谷谷應,若右靈臺之義耳云”;另一層為“北倚鐘山,每有云起,山露石紋,象生成一靈字之象,東西陵阜,兩相交對,二水合謀有口字儀狀,又生成谷字之容,是山自命為靈谷也”。
當年靈谷寺掩于松林之中。進山門行于松間,風起松聲瑯瑯,五里之遙,才見梵剎。顧起元有詩贊曰:“山門才入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綠天,佛剎起扉皆壘障,僧寮汲水盡飛泉。”殿宇宏敞,可容千人。惜乎清咸豐年間,大部毀于戰火,同治年間重修,僅恢復一小部分。現存龍王殿(為明初龍王殿一部分)、無梁殿、寶公塔、三絕碑等。
三絕畫文書 一泉八功德
無梁殿本是供奉無量壽佛的大殿,簡稱無量殿。從殿基到屋頂,全用大磚拱砌而成,無一根木料、半寸竹釘,故俗稱“無梁殿”。殿東西長53.8米,南北寬37.8米,正背二面俱有三拱門,左右各置拱形窗,全部仿木結構形式,雄偉、穩固,是明代最早最大的無梁殿。
無梁殿附近,有寶公塔,塔前一碑,為寶志禪師畫像碑。梁代開善精舍曾存有名畫家張僧繇所畫的寶志像,唐時,吳道子又重新作畫,李白撰文,顏真卿書寫。李白的贊文寫道:“水中之月了不可取,靈空其心寥廓無主,刀齊尺量扇迷陳語,錦幪烏爪獨行絕侶,丹青圣容何住何所。”因三位大家作品同刻一碑,故世人稱此碑為“三絕碑”。元初,又加刻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志公十二時歌》。現存碑為清乾隆時按拓片仿刻。
靈谷寺不遠,有“八功德水”,即顧起元詩中所提到的“僧寮汲水盡飛泉”之泉水。八功德水原在紫霞洞東北的悟真庵后,庵遷來此地,僧人仍用竹管引此水飲用。此水的發現有一個傳說:當年,高僧曇隱云游鐘山,忽然聽到不遠處有金石絲竹之音,他沿崖依音尋跡,只見粒粒水珠順石縫滴落石板,清脆如琵琶聲。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世間的施舍,稱此泉為“功德泉”。人們又進一步總結泉水有八功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蠲痾,故名八功德水。梁時,寺院僧人就用泉水為人治病。北宋天圣年間,史館學士蘭陵肖公在泉眼四周立石板豎井,并建亭其上。后經清咸豐年間戰亂,僅剩一壁井欄。經化驗,八功德水確為很好的礦泉水。
法師歸佛地 青松伴英靈
靈谷寺大雄寶殿東跨院正廳,陳放六面七級檀香木寶塔一座,塔內安放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部分頂骨。
玄奘,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通稱三藏法師。據考定,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在長安圓寂,初葬于白鹿原,后遷終南山紫閣寺。唐末,紫閣寺毀于戰亂。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金陵僧人可政收拾到玄奘頂骨,從長安帶到金陵天禧寺(明代改稱報恩寺)東岡建塔埋葬。明初,又從東岡遷到南岡。清末,塔遭兵火而毀。日偽統治南京時的1943年初春,日軍高森部隊準備在南岡建一“稻荷神社”,破土后忽然發掘到一個石函,石函外兩面刻有敘述玄奘遺骨遷寧安葬經過的文字,內有一銅質小盒,鐫“唐三藏”三個字,盒內存玄奘頭頂骨。還發掘到一批隨葬品。日方想攫為己有,全部運送日本。經汪偽政府再三懇商,才同意留一部分于中國。先安置于九華寺供奉,抗戰勝利后,改存于中央博物院(今生物研究所),后又轉到毗盧寺、南京博物院,最后移至靈谷寺。
靈谷寺后松林之中,有一玲瓏寶塔,稱靈谷塔。塔高66米,九層,以綠色琉璃瓦為檐。它和它前面的松風閣,同為1929年為紀念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而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天一閣·“江南書城”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后藏之旅·南北薩迦寺·“第二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