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野史亭·元好問筑亭修史
在山西忻州市東南7公里處的韓巖村側,有一座亭閣,叫“野史亭”。亭為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所筑。因元好問曾在亭中纂修金代歷史,在元朝拒絕提供“金國實錄”等資料的情況下,他四處搜集民間有關史料,歷時二十年,寫成了長達百萬字的金史《壬辰雜編》,故自名亭閣為“野史亭”。亭為六角攢尖頂,古樸文雅,亭內正面嵌線刻元好問像,兩側有元好問親筆書寫的六種字體石碣四塊。亭旁還有一座十分醒目的古墓,墓前石碑上刻有“詩人元遺山之墓”七個大字,詩人元好問就安息在這里。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祖籍就在山西忻州韓巖村(古稱秀容)。先祖原系鮮卑族拓跋氏,北魏時改姓元。元好問七、八歲時就能寫詩,曾作《箕山》、《琴臺》二詩,一代文宗趙秉文見后,稱少陵以后無此作,因而名震京師,號為元才子。元好問從小同情勞動人民,相傳他在遺山讀書時,忻州一帶有個惡霸叫黃羅道,每年秋收時就隨身帶上紅、黃、藍、白、綠五色紙,見誰家莊稼長得好就將五色紙掛到誰家地上,凡掛紙的莊稼,就成了黃羅道的。元好問聞知此事,十分氣憤,想了個辦法,讓家家戶戶地里都掛上五色紙,使黃羅道無可辨認,只得悻悻離去。至今忻縣農民仍保留著在莊稼上掛五色紙的習俗。
元好問三十二歲中進士,曾在河南等地任縣令,目睹黑暗的社會現實,寫下了一些現實主義詩作,如《秋蠶》、《虎害》、《驅豬行》等。1232年,蒙古兵攻陷洛陽,三年后金朝滅亡,詩人深感國破家亡的痛苦,寫下了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成為遼金詩壇最杰出的作品。后來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的元好問,自覺復國無望,便拒絕在元朝作官,歸隱故鄉。其間寫下了不少述懷、詠晉、寫景之作,大多言情抒憤,詩風沉郁悲壯。在故里秀容韓巖村,詩人埋頭于金史著述,并建起了這座寓意深長的“野史亭”。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裕陵·兒皇帝與太上皇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靈通巖·六月猶寒花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