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平之光:向戌弭兵
在晉楚八十多年的爭霸中,受害最深的國家首推鄭國,其次則為宋國。宋國是一個和平主義思想泛濫之國,兩次弭兵運動均由宋國發(fā)起,實有其思想根源。然而第一次弭兵,僅三年就宣告失敗,鄢陵之戰(zhàn)的爆發(fā)使晉楚又一次全面對抗。
第一次弭兵的失敗,是因為晉楚兩國分別稱霸于北方與南方的格局并沒有改變。然而此后三十年,齊國與吳國的崛起,削弱了晉和楚兩國的勢力。齊國一方面支持欒盈在晉國發(fā)動叛亂,另一方面出兵入侵晉國,一度令晉國疲于招架;南方的楚國比晉國更窘迫,吳國接連入侵,嚴重威脅到其國家的安全了。
晉和楚兩大超級強國的首要目標,已不再是打垮對手,而是鞏固自己原有的勢力范圍。如果這兩個國家繼續(xù)對抗,只會給齊國和吳國等國家?guī)砀嗟臋C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第二次弭兵運動才成為可能。
第二次弭兵運動的倡導者是宋國的向戌。
向戌是春秋時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早在公元前576年時他就擔任宋國的左師,相當于左丞相。到公元前546年,他在這個職位上已經整整三十年之久。向戌在擔任左師這一段時間里,宋國的外交政策是堅定不移地跟隨晉國。他與晉國高層關系極其密切,以至于晉國特地發(fā)動一場消滅偪陽的戰(zhàn)爭。其目的就是將偪陽送給向戌,作為他的私人采邑。
向戌之所以有第二次弭兵的構想,主要是因為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
公元前548年,晉國元帥士匄年邁退休,“趙氏孤兒”趙武接任元帥兼首相。
趙武上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減各諸侯國向晉國應繳納的貢禮。在士匄掌權時,由于晉國爆發(fā)欒盈叛亂,對外則頻頻用兵于齊國。從而導致國庫空虛,不得不加大盤剝中小諸侯國的力度。
可是如今趙武卻主動減輕諸侯國的負擔,這件事值得玩味。
趙武之所以在財政上采取緊縮政策,乃是基于對國際大勢的分析。在會見魯國大夫叔孫豹時,趙武透露了個人想法。他認為晉國以后的戰(zhàn)爭會比較少了,一則是因為齊莊公被殺后崔杼當權,積極與晉國和解;二則是晉國希望與楚國多溝通交流,避免新一輪的爭霸戰(zhàn)。
實際上趙武敏銳地意識到,在多極化的背景下,晉楚兩雄爭霸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趙武的表態(tài)讓向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他馬上積極投入弭兵運動的準備工作。向戌很有外交天賦,他不僅與趙武關系密切,同楚國令尹子木交情也不錯。
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弭兵,促成國際和平。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向戌開始為這個偉大的目標而四處奔走。
作為一名資深的政治家,向戌心里很清楚要實現(xiàn)大國間的弭兵,首先要征得晉國人的同意。公元前546年,向戌首先出訪晉國會晤晉國元帥趙武,將弭兵的設想全盤托出。
向戌的弭兵計劃得到了趙武的欣賞,他召集晉國高層官員開會商議,韓起在會議上發(fā)言:“戰(zhàn)爭是勞民傷財?shù)氖虑椋瑢π鴣碚f則是災難。現(xiàn)在有人倡導弭兵,盡管不一定因此而實現(xiàn)和平,但是我們還是要積極響應。如果我們拒絕了停戰(zhàn),而楚國人接受停戰(zhàn)的主張并以此來號召諸侯,那么我國就會失去盟主的資格。”
韓起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同,晉國執(zhí)政趙武宣布接受向戌的弭兵提議。
之后,向戌又馬不停蹄到楚國訪問。
對弭兵的建議,楚國人求之不得。楚國的威脅已不再是北方的晉國,而是東方的吳國。與晉國實現(xiàn)弭兵正好可以將力量集中于東部,全力以赴解決掉吳國,楚國人很爽快地答應了向戌的請求。
晉和楚兩國政府都同意弭兵,向戌備受鼓舞。為了這個偉大的使命,他不辭辛苦,又奔赴齊國。但是在齊國,向戌卻遇到了麻煩,齊國政府在弭兵之事上猶豫不決。
齊國人有自己的小算盤。
自從崔杼弒齊莊公后,齊國與晉國媾和。在名義上,齊國仍然尊晉國為盟主,但是并不受晉國的指揮。齊國正處在國力上升的階段,如果諸侯間實現(xiàn)停戰(zhàn),對其擴張勢力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中原國家基本上都歸附于晉國,同意弭兵就意味著齊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與晉國爭霸中原。
在這個時候,齊國大夫陳文子站出來說:“現(xiàn)在晉國與楚國都同意弭兵,我們怎么能拒絕呢?再說,有人提議要消除戰(zhàn)爭,如果我們反對的話,民眾會怎么想呢?如果民眾不支持我們,那么怎么統(tǒng)治呢?”
大家一聽,是這么一回事。實現(xiàn)和平是民心所向,長年的戰(zhàn)爭已經使老百姓深惡痛絕了,于是齊國政府也宣布支持向戌的弭兵計劃。
晉國、楚國和齊國先后同意實現(xiàn)停戰(zhàn)和平,向戌從北走到南,從南走到東。接下來,他風塵仆仆,又趕往西部的秦國。秦國除了曾參與楚國幾次軍事行動外,其對手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晉國,可是實力又不如晉國。秦景公一想,反正也打不贏晉國。弭兵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什么壞處,便也同意了向戌的計劃。
這樣,四大強國均公開表示結束敵對戰(zhàn)爭,實現(xiàn)永久性的和平。
向戌的弭兵計劃沒有把吳國考慮在內。
在他眼里,吳國是蠻夷之邦,化外之地。當然楚國也一度被當做蠻夷之邦,但是自楚武王以來,楚國與中原的往來很密切,中原一些諸侯國也成為楚的嘍啰國;同時楚國大力吸收中原先進文明,所以早脫去了蠻夷的色彩。
吳國則不然,雖然武力十分強悍,但在中原人眼中仍是一個文明落后的國家。在整個弭兵運動中,沒有吳國的加盟,就是當時中原人對這個國家的偏見。
這次弭兵計劃受到了所有國家的歡迎。
春秋時代的中國人,政治文明確實非常高。我們在閱讀春秋史的時候,經常時不時地感覺到一種親切感,不少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很有一些現(xiàn)代特色。
比如晉楚爭霸,就有點類似20世紀的美蘇爭霸。美國有北約集團,蘇聯(lián)有華約集團。兩千多年前的晉楚爭霸也是這樣呀,晉國有中原聯(lián)盟,楚國有南方聯(lián)盟,是不是有點類似呢?美蘇爭霸時,爭霸的重點是在美蘇之外的第三方國家,如朝鮮、越南、中亞、中東和東歐等;晉楚爭霸也一樣,雙方爭奪的是鄭國、宋國和陳國等第三方的國家。你看當時中國人的戰(zhàn)略,與后來的美蘇戰(zhàn)略何其相近呀。美國與蘇聯(lián)有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冷戰(zhàn),而晉國與楚國八十余年的爭霸中,大多數(shù)時間也是處于冷戰(zhàn)狀態(tài)。20世紀搞了個聯(lián)合國,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而公元前5世紀的中國人,搞了個弭兵運動,也是為了維護國際和平。
筆者一直認為,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之黃金時代。當我們從這段歷史中讀到了這么多類似現(xiàn)代化的內容時,誰能否認那個時代中國政治文明的偉大呢?
宋國兩次促成大國弭兵,這是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可惜的是,其意義在歷史上被嚴重低估了。直到今天,歷史學界對向戌弭兵的政治發(fā)明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評價。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弭兵的結果仍然未能促成真正的和平,并不那么完美。但是其精神是如此之可貴,殆可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嘗試之一。
各國商議在宋國召開國際弭兵大會,這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一次會議。
第一個到達宋國的是晉國執(zhí)政趙武,他五月二十七日抵達宋國首都。隨后到達的各國代表有鄭國的良霄、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與陳文子、衛(wèi)國的石惡、邾國的邾悼公、楚國的公子黑肱,以及滕國的滕成公等。
楚國人比較狡猾,作為主要談判代表的楚令尹子木并沒有直接前往宋國參加會議,而是先去了陳國。陳國是楚國的嘍啰國,顯然楚國要向陳國和蔡國等做出指示。即在參加弭兵大會時,口徑要一致,爭取楚國利益的最大化。
子木派公子黑肱先到宋國,與晉國代表就一些細節(jié)進行磋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兩國仍然有重大分歧。這邊宋國急著召開弭兵大會,那邊楚國人卻在打太極。向戌心急如焚,他擔心楚國人在最后一刻反悔,拒絕參加大會,那么自己的心血就付諸東流了。怎么辦呢?向戌想來想去還是親自走一趟吧,到陳國游說楚令尹子木。
向戌匆匆忙忙地趕來,正中了子木的詭計。子木心知肚明,如果他在大會上提出對楚國有利的建議,由與會代表討論表決,通過難度很大。因此他想繞開這個程序,暗箱操作。只要自己的提議得到了晉國人的認可,那么其他國家也只能同意。
與向戌會晤后,老奸巨猾的子木提出來一個條件:“歸附晉國的諸侯同時要朝見楚國,歸附楚國的諸侯同樣要朝見晉國。”朝見是說得冠冕堂皇的話,其實就是要送貢品禮物。大國收取小國的錢財,保護小國的安全。
子木這個提議看起來貌似公平,實則不然。
首先,晉國的嘍啰國比楚國要多,大致有十二三個,而楚國只有陳國、蔡國和許國等少數(shù)幾個諸侯。當然楚國也有一些蠻夷國,但這些國家不在諸侯國之列,沒有義務向晉國繳納貢禮。其次,晉國控制的諸侯,國力相對強大。如魯國、宋國和鄭國等,經濟實力相對雄厚。而楚國控制的諸侯則相對弱小,經濟也比較薄弱。
這么一算,晉國人顯然吃虧了。
向戌返回宋國后,將楚國令尹子木的意見轉告給晉國執(zhí)政趙武。
趙武沉吟片刻后,為了弭兵會議能順利召開,決定做出重大的讓步。他對向戌說:“這樣吧,你轉告楚國令尹。晉國、楚國、齊國和秦國四個國家都是大國,地位相同。晉國與齊國是同盟國,但晉國不能指揮齊國;楚國與秦國是同盟國,但楚國也不能指揮秦國。不能強求齊國朝貢楚國,也不能強求秦國朝貢晉國。”
顯然,晉國這一建議是合理的。必須要承認齊國與秦國的大國地位,而其他中小諸侯國可以按照楚國人的要求,分別向晉和楚兩國朝貢。
和平大使向戌又一次前往陳國,將趙武的意見轉達給子木。由于事關楚國利益,所以子木不敢擅做決定。他派人快馬馳赴楚都,請示楚康王。楚康王批示說:“放過齊國與秦國,要求其他國家同時向晉和楚兩國朝貢。”
這樣,在晉國做出重大讓步的情況下,兩大超級強國就弭兵的具體事項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七月初二,楚國令尹子木抵達宋都,同日抵達的還有陳國、蔡國、曹國和許國的代表。這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安排在宋國都城西門外召開,各國代表團的駐地用籬笆隔開,晉國與楚國的代表團分駐兩頭。
對于這次弭兵大會,楚國一方是有些擔憂的。因為會議的地點在宋國,而宋國是晉國的嘍啰國。在以往的國際會議中,經常發(fā)生與會代表被大國扣押的事件,晉國與楚國都干過這種事。現(xiàn)在會議地點是在晉國人的勢力圈內,不能不防著點。所以楚國人在外衣里面又穿了皮甲,以防不測。
不想這么一來,卻制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
晉國的隨行人員伯夙對趙武說:“楚國人身上還穿著皮甲,氣氛很不對頭,我擔心他們會襲擊我國的代表團。”趙武,這位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氏孤兒,畢竟是從小便在刀光劍影下僥幸活過來的,膽識自然不同一般。他只是淡淡地說:“如果楚國人動手,我們只要出門向左轉就進入宋國的都城了,他們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其實伯夙多慮了,如果說害怕,那么肯定是楚國人更害怕了。到會的諸侯多半以上都是親晉的,而會議籌辦國宋國就是晉國的小弟弟。
楚國大夫伯州犁對子木說:“我們是來這里開會的,理應以誠相待。如今穿著皮甲,這是對其他諸侯不信任,這不太好吧?”伯州犁這個人想必大家還有印象,此人在鄢陵之戰(zhàn)中出現(xiàn)過。他本是晉國人,后來逃到楚國,為楚共王所重用。在鄢陵之戰(zhàn)時,曾經與楚共王一起觀察晉軍的陣地,并有一番分析判斷。
伯州犁建議子木把皮甲脫去,以示誠信,作為楚國首席代表的子木一口拒絕了:“晉國與楚國互不信任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我們得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只要在會議上能夠滿足我們的愿望,何必要理會什么誠信呢?”
很顯然,楚國人之所以同意弭兵,只是沖著利益而來。
這次弭兵之會涉及諸國的利益,這是一個利益的博弈場所,這也決定了這次會議勢必不是一帆風順。
第一個問題產生了,以楚國的提議,中小諸侯國必須要同時向晉楚兩國朝貢,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這些國家的經濟負擔。這個繳納的費用,也因國而異。大一點的諸侯國,必須繳納多點;小一點的諸侯國,當然相應就要減少了。
邾國與滕國都屬于小國,朝貢的指標相對要少。魯國是中等諸侯國,但魯國政府明確指示參加會議的代表叔孫豹,要求他在會議上提出來魯國要與邾國和滕國處于同樣的地位,朝貢的數(shù)量參照邾國與滕國的標準。
為了節(jié)省國家費用,魯國寧可將自己的國際地位降低到邾和滕這樣的小國水平。
魯國有自己的一個精巧的小算盤,豈料邾國與滕國做得更絕。邾國與滕國干脆宣布,我們不當諸侯國了。那當什么呢?當附庸國。邾國自愿成為齊國的附庸國,而滕國則自愿成為宋國的附庸國。根據(jù)弭兵會議的精神,中小諸侯國有向晉和楚朝貢的義務,但不包括附庸國在內。
雙重經濟壓迫把這些小國壓得喘不過氣來,索性把自己降級為附庸國。這樣省卻了納貢的義務,這也是小國的無奈選擇。
魯國原本想把自己降級為小國,跟邾國和滕國享受同等待遇,沒想到邾國與滕國來了這么一手。叔孫豹一想,魯國怎么能像這兩個國家當別人的附庸呢?所以他公然違背魯國政府的指示,宣布說:“邾國與滕國都成了附庸國了,我們可是諸侯國,為什么要向他們看齊呢?我們應該是與宋國和衛(wèi)國地位相等的諸侯國。”
叔孫豹不想給自己的國家抹黑,固然精神可嘉,只是以后魯國就必須要繳納更多的錢財了。
弭兵之會所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誰來當這個大會的老大呢?
晉國人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晉國向來就是諸侯盟主,以往開大會時就沒有哪個國家排在晉國前面,晉國不當老大誰當呢?”
楚國人反駁道:“你們說晉國與楚國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晉國一直排在楚國前面,那么就意味著楚國地位不如晉國了。再說了,晉國與楚國一直交替主持諸侯的盟會。這是事實,難道只是晉國專門主持的嗎?”
晉國有自己的同盟國,楚國也有自己的同盟國。在中原聯(lián)盟中,晉國是老大;在南方聯(lián)盟中,楚國是老大,所以楚國當然不認可晉國的說法。
這個事關排名的問題,真是不好解決,雙方爭執(zhí)不下。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那么這個弭兵大會是開不成了。
晉國大夫叔向心里很焦急,他對趙武說:“諸侯之所以歸服晉國,是因為晉國有道義,而不是因為我們一直主持諸侯會議。您還是在道義上下工夫吧,不要糾纏于誰來當老大了。況且以往的國際會議,具體事務不是由小國主持的嗎(晉國就像董事長,小國是執(zhí)行董事)?現(xiàn)在楚國愿意做這種小國才做的事情,這有什么關系呢?”
晉國執(zhí)政趙武再次做出重大讓步,好吧,就讓你楚國過過癮吧,于是楚國最終成為弭兵會盟的盟主。
七月初九,與會各國正式達成弭兵協(xié)議。
這是一次影響極其深遠的和平會議,與第一次宋國首相華元促成的弭兵不同,向戌弭兵基本上終結了晉楚兩大超級強國的爭霸戰(zhàn)爭。
晉楚爭霸不僅是兩個大國之爭,卷入戰(zhàn)爭的還有各自的同盟國,總共多達十幾個國家。弭兵的結果使得這些中小國家獲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這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嘗試。雖然弭兵并不能完全終結戰(zhàn)爭,但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即使是現(xiàn)代的聯(lián)合國也沒辦法做到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秦國雖然同意弭兵協(xié)定,但并沒有派出代表參加這次弭兵會議。弭兵對秦國的影響甚微,秦國是個獨立的強國。但其東部是晉國,東南是楚國,這使其根本無法染指中原事務。除了少數(shù)幾次出兵協(xié)助楚國之外,秦國早已被中原諸侯國所遺忘了。
從表面上看,楚國是這次弭兵會議的最大贏家。不僅風光地當了一回盟主,而且撈得的好處最多。中原的中小諸侯國必須在向晉國朝貢的同時,也要送楚國一份厚禮。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實際上晉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晉楚爭霸過程中,楚國聯(lián)秦抗晉,而晉國聯(lián)吳抗楚。現(xiàn)在弭兵會議,把吳國扔在一旁了,把它當做一個蠻夷國家對待。楚國與晉國弭兵了,晉國與秦國也弭兵了。但是吳國與楚國并沒有弭兵,這就是晉國人的高明之處。表面上接受了楚國蠻橫的要求,好像吃虧了。但是停戰(zhàn)之后,晉國周圍沒有敵人了,而楚國卻仍然還要與勁敵吳國繼續(xù)斗下去。
對楚國來說,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對中原小諸侯國來說,弭兵的結果是要付出雙倍的經濟代價,看起來好像不劃算。但是必須看到戰(zhàn)爭的開支,要遠遠大過朝貢大國的花銷,而且和平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各國經濟的復蘇。更重要的是,人民可免于戰(zhàn)爭之災。
總的來說,弭兵是一次順應民心的和平運動,也是中國政治文明的見證,筆者認為這是非常偉大的政治嘗試。這種大規(guī)模的弭兵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然,我們不應該忘記促成弭兵的關鍵人物,即宋國的向戌。雖然史書對他的評價不一定很高,但筆者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英雄。
小國也可以有大作為,向戌以弭兵之舉證明了這點。可是論起小國中的大政治家,首推鄭國的子產。這位春秋時代偉大的人物,是國家主義的鼓吹者。他頑強地反對大國霸權,并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推動鄭國的政治改革,使得鄭國成為春秋后期最富有活力的國家。他的很多思想見解都有劃時代的影響,在中國政治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上一篇:吳王闔閭-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四大家族的內斗-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