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首詩大約是陶淵明五十歲左右時作。責子,就是對兒子的責備、批評。
詩先說自己老了: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薄氨弧?,覆蓋。說: 白發已布滿了兩鬢了,肌膚松弛也不再豐滿了。這兩句寫老相寫得好,特別是后一句少見有人道出。后面是寫兒子不中用: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笨倢懸还P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下面分寫: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肮省?,本來,一向。按,“匹”字的字形近于“二”、“八”之合,這里用了析字的修辭法。“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卑⑿抢隙袑⑹鍤q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文術”,指文章技藝。按,用“志學”指代年齡,是出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的話。這里語意雙關,到了“志學”的年齡而不志于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是兩個孩子的名字,他們都十三歲(可能為孿生兄弟或異母所出)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按,六加七等于十三,這里用了數字的離合。“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蓖ㄗ邮抢衔?,快九歲了,只知貪吃,不知其它?!按埂迸c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按,這里用了“孔融讓梨”的典故?!逗鬂h書·孔融傳》注引孔融家傳,謂孔融四歲時就知讓梨。而阿通九歲了卻是如此,可見蠢笨。作者將兒子一一數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薄氨形铩?,指酒。這兩句意思是: 假若天意真給了他這些不肖子,那也沒有辦法,還是喝酒吧。
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關于它的用意,后代的兩個大詩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個是杜甫。他在《遣興》中寫道: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凶淤t與愚,何其掛懷抱。”這是說,陶淵明雖是避世隱居,但也并未進入忘懷得失的境界,他對兒子品學的好壞,還是那么關心的。一個是黃庭堅。他在《書陶淵明〈責子〉詩后》說: “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豈弟(同愷悌,和樂安閑的意思)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于詩,可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倍鸥Φ囊庖娛钦J為《責子》此詩是在批評兒子不求上進,而黃庭堅予以否認,細味此詩并聯系其它作品,似乎杜甫的意見還不能完全否定。詩題為《責子》,詩中確實有對諸子責備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詩及《與子儼等疏》,對諸子為學、為人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陶淵明雖棄絕仕途,但并不意味著脫離社會、脫離文明、放棄對子女教育的責任,他還有種種常人之情,對子女成器與否的掛慮,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此詩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認真、太著實了些。批評是有的,但詩的語句是詼諧的,作者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而是出以戲謔之筆,又顯出一種慈祥、愛憐的神情??梢哉f,兒子的缺點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畫化了的,在敘說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辭手法,讀者讀著時忍俊不禁,可以想見作者下筆時的那種又好氣、又好笑的心情。不妨說,這是帶著笑意的批評,是老人的舐犢情深。這樣看來,黃庭堅的體會又是頗為精妙的。
用詩來描寫兒女情態,首見左思《嬌女詩》,唐代不少詩人都寫有這方面作品,陶淵明起了推波助瀾作用。這對詩歌題材的擴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的。
上一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贈羊長史并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