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陸機
【原文】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1]。
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2]。
饑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3]。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4]。
崇云臨岸駭,鳴條隨風吟[5]。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6]。
急弦無懦響,亮節[7]難為音。
人生誠未易,曷云開此衿[8]?
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9]。
【注釋】
[1]盜泉:水名,在今山東省境內。傳說孔子經過盜泉,雖然口渴,但因為厭惡它的名字,沒有喝這里的水。熱不息惡木陰:比喻志節高尚的人不愿意被牽連到不良的環境中去,以免影響自己的聲譽。惡木,形容難看的樹。
[2]整駕:整理馬車。肅時命: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杖策:拿著鞭子,指驅馬而行。
[3]“饑食”二句:見樂府古辭《猛虎行》。這里反用其意,是說時勢所迫,饑不擇食,寒不擇棲。
[4]歲載陰:歲暮。這里指時光已經逝去,而功業還沒建立。
[5]崇:高。孩:起。鳴條:樹枝被風吹發出聲音。
[6]靜言:沉思。高山岑:高山頂。岑,小而高的山。
[7]亮節:節操高尚的人。
[8]“人生”二句:是說人生處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寬我的胸襟呢?易,同“何”,怎么。
[9]俯仰愧古今:與古人相比感到十分慚愧。俯仰,低頭抬頭。這里表示思考。古今,古今之人。這里是偏義詞,指古人。
【賞析】
《猛虎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古辭說:“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陸機此詩即以古辭為骨,抒情、發論,翻迭成篇。這首詩寫作者在外行役的經歷,雖然壯志難酬,仍不改“耿介”之懷。一個節操高尚之人,因迫于時命,沉浮世事,結果功名未遂,陷于進退兩難之境,其愧悔可想而知。陸機少有才名,后應詔赴洛陽,在西晉混亂的政局中仕宦不能得意,最終陷于王室爭奪皇位的斗爭,在“八王之亂”中被殺。此詩正是詩人矛盾苦悶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中“猛虎”“野雀”的實指對象究竟為何,我們已無從知曉,但從他寧愿忍饑挨餓,露宿街頭,亦不肯從虎覓食,從雀棲息的舉動來看,愈發凸顯出自己自矜自重的品質,誓與一切“假丑惡”劃清界限的決心。這類寫作手法在后世同題詩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如謝惠連詩“貧不攻九疑玉,倦不憩三危峰”,儲光羲詩“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等。
全詩明快爽朗,簡潔而不失深度,可以作為人在遭遇逆境時借以勵志的篇章來反復吟誦!
從詩歌的藝術手法來看,陸機的《猛虎行》,雖是摹擬樂府歌辭而作,但它既保有古樂府直樸真摯的一面,又注入了新的不同于樂府古辭的委婉曲折的抒情內容,在形式上也由古辭只有雜曲四句的參差句型,改變成整齊冶煉注意修辭手法以五言為主的長詩。在內容上除含有寄寓、比喻等表露感情的因素以外,又把作者自身的坎坷遭際和委屈情懷,作為詠嘆的主體,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原來樂府體制所能包含的內容,而使之成為詠懷式的詩篇。
全篇以志士保持志節、慎于出處而不得的矛盾為主線,兼用比興。如其中從隨風而吟的鳴條聲起興,寫靜言、長嘯聲,又由此而及急弦、亮節聲,比喻有高風亮節的耿介之士,發論必亢奮激昂,難為時世之音。以致不為執政者所喜,偃蹇仕途,淪落林窟。轉折自然,語意貼切。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陸士衡‘渴不飲盜泉水’言從遠役猶耿介,不以艱難改節。”這種說法不符合詩意。此詩的動人處不是在“不以艱難改節”上,而是在艱難仕途欲守節而不能的矛盾、愧悔之中。
全詩一波三折,起結輝映,在章法上已見設計的匠心,除開頭四語之外,已有不受樂府古辭拘束的創新成分,這是此篇的藝術特色之一。另外,此詩對偶整飭,詩歌中間十二句,全行對仗,有流水對、有比喻對、有平列對,其妥帖工穩,有些已達到珠圓玉潤的程度,為后來齊梁作家開了先例。
上一篇:牟巘《長江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猛虎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