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江總白猿傳》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作者佚名,不可考。寫作年代大約在初、盛唐之際,為唐傳奇早期作品。《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四,題作《歐陽紇》,下注: “出《續江氏傳》”。《江氏傳》不詳其書。 《顧氏文房小說》復刊宋本所錄文字,與《太平廣記》略有出入,而前者較后者為勝。 《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著錄,題為《補江總白猿傳》,不著撰人。《宋志》同。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 “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后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絢者為之。”江總,字總持,六朝梁時任太子中宮舍人。入陳為太子詹事。陳后主時,官至仆射尚書令。常與陳后主一起游宴,善寫艷體詩。陳亡入隋,拜上開府,死于江都,世稱江令。歐陽詢曾由江總收養成人。《補江總白猿傳》意即《白猿傳》本是江總所作,已佚,后人補寫出來,故稱。托言補寫江總之作,以示有據。然而,宋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認為,此篇雖托名江總,實則是無名子所為。
小說寫六朝時梁將歐陽紇攜妻南征,至長樂,深入險阻。其妻為白猿精劫掠至深山石洞,以致懷孕。紇率軍士尋至白猿精所在地,與其妻及其他被劫婦人設計,將白猿精灌醉而殺之,奪歸其妻,并遣返諸婦人。一年后,紇妻生一子,狀類白猿。
歐陽紇之子歐陽詢,是唐初名臣,貌類猿猴。相傳,這篇小說是為嘲笑歐陽詢而作。晚唐孟棨《本事詩》卷七記載了歐陽詢與太尉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的故事: “國初長孫太尉見歐陽率更姿形么陋,嘲之曰: ‘聳膊成山字,縮肩畏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詢亦酬之曰:‘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緣心混混,所以面團團。’太宗聞之而笑曰: ‘詢此嘲曾不為皇后耶?’”唐人劉餗的《隋唐嘉話》也載有此事。這些都是友善的戲謔。而《白猿傳》的創作,卻是對歐陽詢的惡意嘲弄:“《白猿傳》,唐人以謗歐陽詢者。詢狀頗瘦,類猿猱,故當時無名子造言以謗之。” (胡應麟《四部正譌》)唐時恰有此風,故魯迅對此評論說: “是知假小說以施誣蔑之風,其由來亦頗古矣。” (《中國小說史略》)
撇開這些故實不論,僅就作品而言,則其本身的價值應予充分肯定。
這篇小說標志著早期唐傳奇藝術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它結構嚴謹,有首有尾、有波瀾。作品從歐陽紇的略地進山寫起,緊接著記敘他妻子的失蹤,寫得撲朔迷離;他決心“即深凌險”,四處探尋,直到設計謀,血刃白猿,故事非常完整。中間有一段補敘,交待了白猿的飲食起居和它半神半魔的種種習性: “旦盥洗,著帽,加白袷,被素羅衣,不知寒署。遍身白毛,長數寸。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磴下。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其飲食無常,喜啖果栗,尤嗜犬,咀而飲其血。日始逾午,即歘然而逝。半晝往返數千里,及晚必歸,此其常也。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 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接著又寫白猿對自己死期已近的預感和悲愴: “今歲木葉之初,忽愴然曰: ‘吾為山神所訴,將得死罪。亦求護之于眾靈,庶幾可免。’前月哉生魄,石磴生火,焚其簡書。悵然自失曰: ‘吾已千歲,而無子。今有子,死期至已。’因顧諸女,汍瀾者久,且曰: ‘此山復絕,未嘗有人至。上高而望,絕不見樵者。下多虎狼怪獸。今能至者,非天假之,何耶?’”行文細致委婉,為智殺白猿作了情節上的鋪墊和補充。最后,歐陽紇取妻及諸婦人歸,其妻生子,為江總收養。是歸結這個故事的主題。插入的補敘十分自然,與全篇渾然一體。 《補江總白猿傳》在藝術特點上,與六朝小說的“粗陳梗概”或只有某些片斷的記錄相比,表現出明顯的發展和進步。
文筆的精細、曲折,是這篇小說的又一特點。如寫白猿的善劫少女。盡管歐陽紇嚴加防范,“謹閉甚固”。可是, “爾夕,陰風晦黑,至五更,寂然無聞。守者怠而假寐,忽若有物驚悟者,即已失妻矣。關扃如故,莫知所出。”又,寫白猿的行如白練、止如白衣美丈夫、白猿與諸婦人的飲酒諧笑、被縛、被刺等情節: “日晡,有物如匹練,自他山下,透至若飛,徑入洞中。少選,有美髯丈夫長六尺余,白衣曳杖,擁諸婦人而出。見犬驚視,騰身執之,披裂吮咀,食之致飽。婦人競以玉杯進酒,諧笑甚歡。既飲數斗,則扶之而去。又聞嬉笑之音。良久,婦人出招之,乃持兵而入。見大白猿,縛四足于床頭,顧人蹙縮,求脫不得,目光如電。競兵之,如中鐵石。刺其臍下,即飲刃,血射如注。”都寫得曲折、委婉而又細致、生動,讀來歷歷如見。在早期唐傳奇作品中,能取得這樣藝術成就的還不多見。因此對后世影響也較大。宋元話本有《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見《清平山堂話本》),宋元也有同名南戲,已佚。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以及《西游記》里的孫悟空等形象,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白猿形象的影響。
小說雖傳為誣歐陽詢而作,其實故事的構思實有所本。漢代焦延壽《易林·坤之剝》記述了一古代傳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獨宿”。晉代張華《博物志》、任昉《述異記》均有類似記載。因此,也可以說,《補江總白猿傳》是在前代志怪作品的基礎上,加以發揮和創作的。
上一篇:《蜃樓志》簡介|鑒賞
下一篇:《西湖游覽志馀》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