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龔政文
長篇小說。作者柳青。全書計劃出四部,第一部最初連載于《延河》1959年四月號至十一月號,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單行本,1977年修訂重版;第二部分上、下卷,仍由該社先后于1977、1979年出版。其余二部未來得及創作,作者便已去世,但某些重要思想已體現于第二部下卷中。這是一部描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長篇小說,著重表現這一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第一部寫互助組階段。“題敘”部分交代了下堡鄉蛤蟆灘佃戶梁三老漢解放前失敗的創業史。1953年的春天,梁三老漢的養子、共產黨員梁生寶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互助組事務里,而對自己發家十分淡漠,這使梁三老漢很傷心。小說一開始,梁三老漢得知兒子不聽勸阻,到郭縣換稻種去了,怒火中燒,與老婆大吵一架,跑去看富裕中農郭世富的新房架梁。前來觀看的人很多,卻只有富農姚士杰和村代辦主任郭振山被列為郭世富上梁酒席中的貴客。這三人號稱蛤蟆灘三大能人。村里有個叫徐改霞的姑娘,前不久退了和別人的包辦婚姻。她暗暗愛慕著梁生寶,后者也很喜歡她,卻沒有勇氣向她表白。這天,郭振山找到改霞,勸導她要安心讀書,今后進工廠做工人。郭振山是1949年入黨的老黨員,精明強干,能說會道,是村里極有號召力的人物。為響應區里布置開展的“活躍借貸”運動,郭振山召集了一次村民代表會議,但沒能發動起來,這使困難戶們很失望,也使郭振山很難堪。蛤蟆灘的困難戶主要有兩家,一家是梁生寶的鄰居任老四,另一戶是高增福。高是個鰥夫,有一個四歲的兒子,過著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生活。他發現鄰居姚士杰深夜偷偷往外轉移糧食,忙通知民兵隊長馮有萬,然后又找郭振山報告。盡管郭振山仇恨姚士杰,對此事卻不甚熱情,這使高增福十分沮喪。去郭縣買稻種的梁生寶,為了盡可能少花錢,睡在車站票房的光地上。他覺得,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他買了二百五十斤稻種,回來的路上,遇見正要去走親戚訴說心事的改霞,兩人都很不自然,匆匆分手。這次相遇攪起了改霞心中的漣漪。在這以前,她偏向于進工廠;這以后,她的心又偏到梁生寶這邊來了。她決心和生寶好好談一次,而這也是梁生寶的心愿。梁生寶回村,互助組的人高高興興分開了稻種,他盡量照顧別人,最后弄得自己反而少了。梁三老漢得知此事,和兒子斗起氣來,并用郭振山做例子,要兒子多為自己發家致富考慮;梁生寶則嚴肅地和父親講開了道理。父子倆誰也沒說服誰。為了解決春耕生產的資金短缺問題,梁生寶互助組準備進山砍竹子做掃帚。為了搞好活躍借貸,蛤蟆灘再次召集村民會議,與會者寥寥無幾,大戶姚士杰和郭世富均未參加。下堡鄉支書盧明昌和郭振山商量對策,他批評郭振山辦事不積極發動群眾,只依靠“轟”的老辦法;批評他看不起梁生寶,不積極支持互助組;又含蓄地點出了他給私商韓萬祥投資糧食一事,這使郭振山很緊張。在會上,梁生寶決定多吸收一些困難戶加入進山者行列,高增福則自告奮勇要分管運掃帚。困難戶們艱難度日,姚士杰心中暗自得意。從前格外積極的二流子白占魁和曾與姚劃清界線的高增榮(高增福之兄)都前來求他借出幾斗糧食,這更使他高興不已。自從被盧支書批評后,郭振山急得病了一場。他感到了某種危險,忙把投資出去的糧食換成磚瓦運了回來。改霞故意找了一個機會上黃堡鎮趕集,假裝是偶然地與梁生寶相遇,誰知她剛提出當工人一事請梁參謀,梁態度就冷淡下來,推說忙,匆匆走了。梁生寶很不痛快,覺得改霞的思想變了,他不必高攀。等他見到了區委王書記和縣委楊副書記后,個人的煩惱便煙消云散了。兩位書記給他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課,無微不至地關心互助組進山的行動。清明節到了,梁三老漢見兒子盡在忙乎互助組的事,也不給病死的童養媳上墳,又氣憤又傷心,上鄉政府找盧支書訴說。盧耐心做工作,解開了他心中的疙瘩。富裕中農郭世富也買了兩石新稻種,公開和互助組競爭。姚士杰心里暗喜,決定讓郭世富出頭,自己在背后出謀劃策。梁生寶一行十六人,開進了終南山的苦菜灘。不幸拴拴的腳板被竹茬割傷,梁生寶代他勞動,還盡心侍候他。梁生寶的公道、能干和舍己為人,使他越發贏得了眾人的信任和擁護。互助組進山后,田里的事,全交給了十七歲的歡喜管理。歡喜抱著少年人的熱情、單純和自信,與落后思想作斗爭。他接來農技員韓培生,一起毫不氣餒地宣傳、推廣科學育秧,終于使頑固的人們漸漸信服。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韓培生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認識到了勞動人民感情的純樸、道德的高尚和力量的強大。上次見面時梁生寶態度的生硬,使改霞大受刺激,恰好,國棉三廠招工的通知下來了,她便上縣城應考。但應考者很多,思想又都很落后,使改霞不屑與她們為伍,因此未考試就回來了。姚士杰雇了堂侄女、拴拴的老婆素芳來侍候他坐月子的女人。他伺機強奸了她,還教唆她去勾引梁生寶。拴拴受傷的消息走漏給他老爹王瞎子后,王宣布堅決退組;接著,梁大老漢也宣布退組。干了一個月后,梁生寶等從山里撤回。賺了幾十塊錢,任老四、郭鎖和馮有義就動搖著想退組。互助組面臨解體危險,這使姚士杰很高興。但經過梁生寶做工作,不但任老四等人的動搖思想消除了,互助組還吸收了兩個新成員:高增福和白占魁。經過近一年的奮斗,梁生寶互助組大獲成功,糧食平均畝產接近單干戶產量的一倍,向國家出售余糧五十石,這大大促進了蛤蟆灘糧食的統購統銷工作。郭振山趁機組織了一個規模浩大的售糧隊伍,再一次顯示了一個莊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組織才能。而在這時,梁生寶、馮有萬和歡喜卻參加縣里的互助合作訓練班去了,回來后,醞釀成立全黃堡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合作社。改霞經過五月之夜和梁生寶再一次不愉快的幽會后,終于還是去西安當了一名工人。梁生寶的成功,弭平了他和梁三老漢之間的隔閡和沖突,梁三老漢決定毫無保留地支持兒子的事業。第一部到此結束。第二部主要寫燈塔合作社的成立和鞏固,總體水平呈下降趨勢。整個小說繼“題敘”后,從梁三老漢大鬧草棚院寫起,隨之而來的思想沖突、工作糾紛、黨內矛盾、生產困境、愛情波折、階級斗爭、家庭不和等,橫聯豎接,錯綜復雜,展現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國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雖然頭緒紛繁,線索眾多,卻寫得有條不紊,張弛有致。作者長期在陜西省長安縣皇甫村蹲點,熟悉農民的生活、心理和性格。小說生活氣息濃郁,細節描寫準確。在人物塑造上,蛤蟆灘三大能人無不性格鮮明,躍然紙上。更為成功的是梁三老漢,他善良、幽默、務實、自私、保守,歷盡苦難但發家之夢不滅,堪稱中國舊式農民的典型。相比之下,梁生寶的塑造的確遜色一些。小說語言干凈明快,樸素而含哲理。總之,《創業史》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部革命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小說發表后,好評如潮,也引起了一些爭論(嚴家炎:《關于梁生寶形象》,柳青:《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均見《文學評論》1963年第三期)。新時期以來,爭論在繼續,有譽之為“史詩性小說”的(閻綱:《史詩——〈創業史〉》,《延河》1979年第三期),也有基本上予以否定的(宋炳輝:《“柳青現象”的啟示》)。但無論如何,《創業史》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上一篇:周魯俠《創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宣雅《初升的太陽》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