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鯀禹治水
先秦神話小說。撰人不詳。原載《山海經·海內經》。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袁珂《古神話選釋》 皆錄入。這是我國古代一篇著名的神話傳說。袁珂指出,它“產生于父權制氏族社會以后”。據古書記載,禹是夏后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夏朝建立者。他治水的偉大業績,遠古以來,廣泛流傳,被逐漸夸飾和神話化。在神話系統中,他是位天神和大主宰的神格。據《國語·魯語》載,“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山海經》中也記有他殺相柳 (見《海外北經》) 和命豎亥丈量大地 (見《海外東經》) 的片斷。本篇描寫: 遠古時代,洪水滔滔,橫流泛濫于天下。鯀挺身而出,對付洪水。他沒等天帝的命令,就竊取了被天帝所壟斷的一種能生長不息的神土,想用來填塞洪水。這就觸怒了天帝,天帝便命令火神祝融在北方的羽山之荒野殺害了鯀。但是,鯀壯志未酬,死不瞑目,又從腹中生出了兒子禹。禹受天帝之命治水,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經驗,兼用填塞和疏導之法,終于平定了洪水,使全國得到了安定。作品通過對鯀、禹父子兩代頑強從事治水事業的描述,反映了遠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的斗爭精神。大概是上古時代某一地區曾發生過大水災,由于民眾不斷努力,長期同洪水搏斗,終于戰勝了洪水,恢復了正常生產,于是就產生了鯀、禹治水的神話。古希伯來人也有關于洪水泛濫的神話傳說。《尚書·大禹謨》中記載: “帝 (舜) 曰:‘來禹,洚水儆予。’”《夏書》云: “禹抑鴻水。”(《史記·河渠書》引)這些也都透露出了我國上古的氏族社會末期曾經發過水災的信息。本篇對鯀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作了一個簡短精練、概括性大的記錄。全文雖簡,卻把有神人或神性英雄參加的活動、父子兩代的斗爭,忠實完整地描述了下來。作品生動地勾勒了鯀和禹兩個為民解憂的形象。鯀本是天帝(黃帝)的“元子”。據《山海經·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是“白馬”形軀的神。就是這個神馬,他看到大地上滔滔洪水,無所止極,同情受洪水災禍的黎民百姓的痛苦,用行動來幫助黎民; 于是他不惜違背天帝的意志,偷竊了天帝的 “息壤”,要把人類從滅頂之災中拯救出來,這樣觸怒了天帝,而遭到了天帝最嚴厲的懲罰。大神鯀,是為人民而犧牲的英雄形象。禹與其父一樣懷著一顆憂民之心,他終能繼父之志,戰勝洪水,所以也就成為人民擁戴的英雄首領。本篇故事歌頌他“布土以定九州”的偉大功績,還有的神話贊頌他誅殺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訓》)的惡水神共工,說禹曾叫太章和豎亥兩個神人分別從南北極測量大地,把測量出的二億三萬數千多個洪水淵藪,“乃以息土填”為“名山”(《淮南子·地形篇》)。這些都形象地說明禹是一個造福群倫、辟除民害的英雄。在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中,一些古書還記載了許多曲折、動人的情節。如《漢書·武帝本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說: “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拾遺記》卷三說:“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尸子》說:“禹理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 ‘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于淵中。”還有一些古書在描寫禹治水的事跡中,則穿插了一些帶有神異色彩的生活情節。如《呂氏春秋·音初》記載他和涂山氏女的愛情。《尚書·皋陶謨》還說,禹娶涂山氏女,四天后就生下了啟,而“啟呱呱而泣”,他卻沒有空暇去愛撫啟,就出門治水去了。《淮南子》里還記述了禹的另外一段家庭生活,說禹治洪水,親自化為熊去開山,涂山氏來,看見此狀,就羞愧而去。這些故事共同地表現了禹治洪水的勤勞和忘我精神,使他作為天神的形象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大禹治水的神話,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曾衍敘出 “禹鎖水神無支祁”的情節。明代的 《有夏志傳》也衍述出多回的“禹王治水”的演義體小說。魯迅在《故事新編》中也以此為素材,創作出了短篇小說《理水》。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趙泰》簡析
下一篇:《散文·宋金元·輞川圖》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