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歸藏
戰(zhàn)國“體雜小說”(有的學(xué)者稱為“準(zhǔn)志怪小說”)。撰人不詳。《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易類小序》: “《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jīng)》有之。唯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崇文總目》: “今但存《初經(jīng)》、《齊母》、《本蓍》三篇,多闕亂不可詳解。”《宋史·藝文志》著錄薛貞注《歸藏》三卷,即《初經(jīng)》等三篇。但元后其書全亡。清人王謨、洪頤煊、嚴(yán)可均、馬國翰等取《山海經(jīng)》注、《文選》注、《初學(xué)記》、《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路史》等書中之遺文,成輯本,行于世,以洪頤煊《經(jīng)典集林》本較佳。《周禮·春官宗伯下》鄭玄注: “《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賈公彥說: “此《歸藏易》 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于中,故名為《歸藏》也。” 《歸藏》原篇目可考者有《啟筮》、《鄭母經(jīng)》、《齊母經(jīng)》、《初經(jīng)》、《本蓍》等;其內(nèi)容,《隋志》稱“唯載卜筮”。檢其遺文,有些是論說性文辭,如 “乾為天……為血卦”條等; 有些是繇詞,如“《剝》,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條等。凡此,則類似《周易》。但和《周易》不同之處,則是它記錄了非常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其它怪異之事。這些神話和怪異傳說,有的可能是繇詞,有的則為敘述性文字。如:“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嵩高山,啟母在此山化為石,而子啟亦登仙。”“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昔者羿善射,彈十日,果畢之。”“麗山之子鼓,青羽人面馬身。”“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之羽民,是生百鳥。”以上大多為上古神話和傳說,還有的是地理博物傳說。此外,一些有關(guān)卜筮的故事,亦多取古神話材料,反映出神話之迷信化。如:“昔女媧筮,張?jiān)颇欢墩迹衩髡贾唬?‘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昔黃神與炎神爭斗涿鹿之野,將戰(zhàn),筮于巫咸,曰: ‘果哉而有咎。’”“昔穆王天子筮出于西征,不吉,曰: ‘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yuǎn),飛而沖天,蒼蒼其羽。’” 《歸藏》 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嫦娥”神話。原引文“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甚簡,張衡《靈憲》所記則較詳,學(xué)者們多疑為《歸藏》原文 (詳見 《嫦娥》條)。“嫦娥”神話是在戰(zhàn)國興起西王母神話之后產(chǎn)生的,當(dāng)在戰(zhàn)國中期之后,由 “不死之藥”可知。“嫦娥奔月”的神話,對后代影響很大。漢時(shí)此神話盛傳,馬王堆西漢古墓所出帛畫,即有“嫦娥奔月”。沙坪壩出土之漢代石棺畫像,刻有兩足蟾人立而持杵下?lián)v,袁珂則謂兩足人立之蟾即變形以后的嫦娥,所搗者當(dāng)是“不死藥”。后來,在神仙家那里,月中嫦娥是十分理想的仙話材料,于是由難看的癩蛤蟆,一變而為翩翩仙女,竟有人說她為“虛上夫人”(《文選·游仙詩》李善注),至唐代,月中又添出 “吳剛伐桂” (見《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歸藏》雖多歸為筮家之書,但其中多言神靈怪異,誠如《文心雕龍·諸子》所說:“《歸藏》之經(jīng),大明迂怪,乃稱羿弊十日,嫦娥奔月。”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張道陵》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徐玄方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