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釋義
成事的人是蕭何,壞事的人也是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同一個人或同一事物造成的。也比喻出爾反爾,反復(fù)無常。
出處
宋·洪邁《容齋續(xù)筆·蕭何紿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故事
楚漢爭霸時期,韓信曾在項羽手下任職,因多次獻計未果而從楚軍陣列中逃出,投奔了劉邦。初到漢軍,韓信仍未得到重用,又有了離去之心,劉邦的丞相蕭何知其軍事才能出眾,遂扔下公務(wù),快馬加鞭地連夜追趕,終于在皎皎月光下勸回韓信。經(jīng)過蕭何的大力舉薦,韓信官拜大將軍,開始南征北戰(zhàn),為建立漢朝政權(quán)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平定天下后,雖分封韓信為楚王,但恐其功高震主,后來又將他削為淮陰侯,君臣之間從此互生嫌隙。沒過幾年,陳郗舉兵起事,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城內(nèi)空虛無主。這時,有人向呂后誣告韓信意欲謀反,呂后緊急召見丞相蕭何,蕭何遂設(shè)下一計,將韓信誘騙進宮,再令事先埋伏好的眾位武士一擁而上,將其捆綁起來。最后由呂后出面,于長樂宮鐘室內(nèi)將這位一代名將殘忍殺害。
韓信的盛起是因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因蕭何的計謀所害,人們遂據(jù)此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詞。
上一篇:成語《愚公移山》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房謀杜斷》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