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照妖鏡
東晉志怪小說。葛洪撰。原載《抱樸子·內(nèi)篇》卷十七。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錄入。這篇雜錄式的志怪小說,沒有中心故事情節(jié)。其內(nèi)容首先介紹鏡子的神奇作用,說古來入山修道者,都以直徑九寸的明鏡懸掛于背后,使得山中精魅不敢接近,因為此鏡能使化成人形的邪鬼妖魅顯出真形。還對不同的邪魅在鏡中的映現(xiàn)作了形象有趣的描述:“老魅若來,其去必卻行,行可轉(zhuǎn)鏡對之其后而視之,若是老魅者,必?zé)o后踵也,其有踵者,則山神也。”接著記敘張蓋蹹及偶高成二人以鏡之功力識破假托人形的山中老鹿,老鹿顯形倉皇而逃。最后描述了郅伯夷在林慮山亭暗中以鏡照群犬所化之男女,使其現(xiàn)原形,并捉殺一犬怪,其余犬怪狼狽逃去。本篇所述“照妖鏡”破鬼怪的故事,當(dāng)然是荒幻不經(jīng),屬道教理論家的奇談詭論。當(dāng)然其主旨還是宣揚道教觀念的。開頭說“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以眩惑人目”,宣揚的就是“物久成精”的觀念。作品前兩段就以道教生活為背景,活生生地說明或反映了此類理論。不過作品也有積極的思想意義。如郅伯夷不怕鬼的一節(jié),通過驚險而有生氣的描繪,贊頌了郅伯夷多謀而勇敢的品格和精神。作品以鏡子為線索,記述幾個小故事,構(gòu)設(shè)奇妙,想象豐富,描寫有致,就“破妖”來說,具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浪漫主義的實質(zhì)則是理想主義。“照妖鏡”破妖,則反映了魏晉亂世,廣大人民群眾要求識破現(xiàn)實中那些表面是人而實際是“鬼”的丑類這樣的理想。關(guān)于“照妖鏡”,郭憲的《洞冥記》已記有釣影山“金鏡”“照見魑魅”的傳說。此篇似曾借鑒。后世文學(xué)名著《西游記》之“照妖鏡”把這一題材更是寫得有聲有色。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沈約·點睛》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熊母救人》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