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熊母救人
亦題《熊穴》、《升平入山人》。東晉志怪小說。陶潛撰。原載《搜神后記》卷九。《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太平御覽》卷九○八、《太平廣記》卷四四三皆錄載。李格非等《文言小說》選錄。小說敘寫:東晉升平年間,有人入山射鹿。忽然掉進(jìn)山洞里,那洞很深,里面有幾頭小熊。不一會,有一頭大熊來了,瞪眼看這人。這人以為大熊一定會傷害自己。隔了好久,大熊拿出它藏著的果子,分給幾頭小熊。最后分出一份來,放在這人面前。這人太饑餓了。就冒死把果子拿起吃了。不久,這人和熊就變得親近起來。母熊每天早晨出去,尋找果子、食物回來,總是要分一些給這人。他就依靠這些食物活了下來,小熊后來長大了。母熊一一背著他們出山洞。小熊背光之后,這人自己料定要死在山洞里。不一會,熊母又回到洞中,坐在這人的身邊。這人明白了它的意思,就抱住熊母的腳,于是熊母就跳出了山洞。在人們眼里,熊是兇惡食人的動物,而本篇卻描述了熊的類似人的善良、友愛的品性,讀來別有情趣。作品對人物心理刻畫維妙維肖:當(dāng)射鹿人墮入深不見底的熊穴時,第一個念頭便是“必以害己”,頗有大難臨頭,無以生還之感;當(dāng)熊母分給他果子時,他恐懼不堪,不敢直接去取,又因自己“饑甚”,“于是冒死取啖之”,這種慌恐不安,想拿果子而不敢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最后,熊子長大后,熊母一一背它們出去,此人料定“窮無出路”,必死在山洞里,這種心境是十分真實的。洞深出不去,熊母再不會分食物給他,不日必死。誰知熊母將他一并帶出山洞,沒受任何傷害。作者抓住射鹿人按常理進(jìn)行的種種猜測,真實細(xì)膩;但熊母又處處作出與射鹿人心里所想相反的舉動。這樣巧寫,頗能引人入勝。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照妖鏡》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牛能言》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