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沈約·點睛
南朝梁志人小說。沈約撰。原載《俗說》。《北堂書鈔》卷一三四、《太平御覽》七五○皆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這是一則關于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的佚聞。敘寫:顧虎頭(顧愷之的小字)為人畫扇,畫嵇、阮,都不點眼睛,便送還扇主。扇主問之,顧答:“點眼睛便欲能語!”通過對顧愷之關于“點睛”言論和行為的描寫,不僅贊揚了顧氏作畫的高超技藝,而且也“隱約而堅決地表達了作者自己行文敘事的指導思想,即作文章也要有點睛之筆”(王壽魁語)。顧愷之是六朝精于繪畫的“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大師,他在為扇主畫阮籍、嵇康這兩位“竹林賢人”的肖像時,居然不畫眼睛,真可謂“奇”! 可是,他還說什么“點睛便能語”,則是“奇之又奇”了。其實,這奇行奇言蘊含著深意。顧愷之畫人很注重畫眼睛,曾云:“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則主張以形寫神,認為人物畫中的點眼之筆是繪畫創作中的關鍵環節,故有“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的著名繪畫理論。沈約寫此篇小說。體現的即顧愷之的創作思想,強調的也正是“點睛”。“點睛便能語”正是對“以形寫神”主張的形象化表達。小說全文,不事雕琢,簡潔質樸,雋永含蓄,生動傳神。通篇也不過三十四字,但通過有選擇地記述人物的只言片語或微小舉動,而把一代名畫家的氣質、風度、愛好、特長等,寫得極為鮮明生動,展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行文采用了“欲擒故縱”的藝術手法,以“不點睛”,來強調“點睛”,語言精警,貼切自然,令人醒目,給讀者以無限遐想。本文勾畫的“點睛”,對后世影響頗大。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故事曾記有張僧繇畫白龍點睛后“龍乘云騰去上天”的故事(即“畫龍點睛”成語之出處)即據本故事衍飾變化而成。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嘉·靈帝荒淫》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照妖鏡》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