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蜮
東晉志怪小說。干寶撰。原載《搜神記》卷十二。《法苑珠林》卷七十九、《文選·苦熱行》注、《太平御覽》卷七十四、《太平廣記》卷四七八皆引載。李格非、吳志達《文言小說》選錄。本事見《洪范·五行傳》(《藝文類聚》卷一○○引)、《漢書·五行志》、《博物志》卷二。這是一個物怪傳說。敘寫漢代中平年間(184—188),有一物處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它含沙射人。凡被射中者,就渾身痙攣,頭痛發熱,嚴重的便死去。江邊的人用法術捉住了它,在它的肉中找到沙石。作品記敘了蜮含沙射人的奇異景況。題材較為新穎,也講究結構布局。就小說前半部分來說,先言含沙射人,后在肉中見沙,一呼一應,饒有趣味。而后半部分則引《詩》“為鬼為蜮,則不可測”來佐證,再以今俗名謂之“溪毒”來坐實,則對前半部分中的故事作了補充說明,使人對蜮的特征有了更為清晰的印象。當然作品結尾處以“先儒”的“男女同川而浴,亂氣所生”的人事為根據,而探尋物怪產生之根源,實為穿鑿附會之談,不足取也。《玄中記》亦載有此事(《古小說鉤沉》輯錄)。這一故事對后世影響頗大,常被人們作為典故引用。白居易《讀史》有“含沙射人影,雖病人不知”;歐陽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陸驛》有“水涉愁蜮射,林行憂虎猛”;毛澤東《和郭沫若同志》詩中也有“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含沙射影”已被后人當作成語,并又演變出“含沙射人”這一新成語。
上一篇:《先秦·莊周·藐姑射山神人》簡析
下一篇:《秦漢·趙曄·要離》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