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學聲樂論著。元燕南芝庵撰。真實姓名與生平事跡均不可考。此書篇幅較短,僅二十七節,每節無標目。《唱論》簡略列舉古代著名音樂家、歌唱家、作曲家及古典戲曲主要體制,大部分內容是關于宋元兩代戲曲聲樂理論和歌唱方法的闡述。其中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說,意謂音樂當以“漸近自然”為好,特別是戲曲演唱,要突出歌聲的效果,器樂演奏只能起到烘托作用,切不可喧賓奪主。《唱論》還從歌唱的“格調”、“節奏”、“聲節”、“聲韻”、“聲氣”等方面提出了各種要求和方法,還指出了“歌聲變件”即行腔旋律的舒展變化手法(如“慢、滾、序、引”等)以及“尾聲”的各種處理方法(如“賺煞、隨煞、羯煞”等)。《唱論》還列舉了歌曲可唱的“題目”達二十六種之多,并要求歌唱者對聽歌的特定人物及其所處的特定情境進行細致的體察并加以表現。《唱論》針對演唱者的音質條件和歌唱風格的不同,要求演唱者要有自知之明,克服自身的弱點,揚長避短。并有三節專門論述歌唱中的各種毛病,如“歌節病”、“唱聲病”和“添字病”等等。《唱論》對十七宮調的調性色彩作了文字概括,這種概括在當時的其他曲學專著如《中原音韻》、《陽春白雪》、《輟耕錄》等書中均以相同的面目出現,反映出了各宮調的一般特征,故亦被后世所認可,在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臧懋循的《元曲選》、王驥德《曲律》中均有轉錄。但這種概括只是從總體特征上來進行的,各宮調在實際創作中并非一成不變,往往有突破上述規定的現象發生。《唱論》是對前人歌唱經驗和當時雜劇演唱實踐所作的理論總結,是中國古典曲學聲樂理論方面較早的學術專著,對元、明兩代的曲學理論研究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唱論》在寫法上言簡意賅,多用當時有關術語,對其原始的意義很難作確切的解釋,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
現存最早的本子,是元人楊朝英選編的散曲選集《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卷首附錄本,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出版。
上一篇:曲論
下一篇:青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