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萬城堤志》的主要內容,《荊州萬城堤志》導讀
《荊州萬城堤志》是記述長江中游荊江段北岸堤防的第一部專志。清代同治末年荊州知府倪文蔚撰。倪文蔚任知府,主管萬城堤修守。深覺治堤不易,又缺乏成文之規章典籍,“ 一切以吏為師”非常不便,而作此書。同治十三年(1874)冬編成,光緒二年(1876)刊印。光緒二十年重刊。
倪文蔚 (?—1890),字豹岑,安徽望江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先后在翰林院、刑部任職。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十年(1861—1872)在軍中任職。十一年任荊州知府。光緒六年(1880)升任廣東按察使,以后歷任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河南巡撫、兼河道總督。倪文蔚為官多能實心任事,腳踏實地,所以“去后每系人思”。他在荊州8年,除撰寫《荊州萬城堤志》外,還曾在險堤加固、堤防歲修及管理、汛期防護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任河南巡撫不及三月,黃河在鄭州決口。倪文蔚主持堵口,辦理妥當,頗得好評。
《荊州萬城堤志》一書,分目合理,內容詳盡,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全書共12卷,包括卷首1卷,正文10卷,卷末1卷。下分36目,約20. 8萬字。倪文蔚敘述分卷思路: “以 《諭旨》冠諸首,詳之以 《圖說》,示之以《水道》,則以 《建置》基焉。有《建置》然后有《歲修》,有《歲修》然后有《防護》。然無財則事不集,故《經費》次之;有財無人則事不成,故《官守》次之; 事成則害事者必去,故 《私堤》 又次之。《藝文》、《雜志》 皆所以記者也,仍附于正篇,而歸《志余》 于終,竊取沙 (克什) 氏《 (河防)通議》之意。”
卷首《諭旨》收錄清代雍正到同治年間各朝皇帝關于萬城堤的諭旨48道,其中雍正3道,乾隆24道,嘉慶1道,道光18道,咸豐、同治各1道。其中乾隆、道光兩朝諭旨對研究乾隆五十三年(1788)、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十四年 (1844)的三次洪水決堤和培修情況很有幫助。
卷1 《圖說》,有大堤全圖1幅,并記載各堤段名稱、堤段長度及內外淵塘分布。大堤全圖圖幅過小,作用不大。
卷2《水道》薈集多種史籍中關于岷江(倪文蔚仍以岷江為長江正源)、清江、沮漳河等的記載,并附兩岸穴口及九江考。
卷3《建置》,先列關于金堤、寸金堤、黃潭堤等重要堤段的歷史記載,后詳記各處月堤的挽筑時間、長度,石磯、鐵牛、祠廟位置,各堤工局駐所及分管工段,兵卡所在等。
卷4《歲修》,詳細敘述歲修工程量的估算方法、驗收規定,意在從此有章可循,杜絕歲修工程中諸多弊病。并收入歷任官員制定的有關章程。
卷5《防護》,記大堤的日常管理和訊期守護制度。包括清除大堤隱患的手段如捕獾、禁止在堤腳附近取土和在堤上建房等。另詳載防汛用具、物料及聯絡方法,并收入歷任官員有關章程。
卷6《經費》,敘述工費來源,包括按畝攤派、先由官庫墊資分期攤還、官紳捐資等。對經費管理、使用、核銷等方面有較全面的規定。
卷7《官守》,記述各級官員在堤工修守中的職責,和歷任官員的獎罰情況。
卷8《私堤》,記載位于大堤外有礙行洪的垸堤和以往處理情況。
卷9《藝文》,收錄有關堤工的碑記、議論、詩歌數十篇。
卷10《雜志》,記載河道疏浚議論、堤工器具、災異等,各種堤工器具都繪有圖式。
卷末 《志余》,先記南岸堤防情況,次收歷任官員在治江防洪、堤工修守方面的議論,少數內容有與前文重復之嫌。
清代萬城堤是現代荊江大堤的前身,保護廣闊的江漢平原,地位極為重要。乾隆五十三年 (1788),該堤決口20余處,荊州城遭受毀滅性災害。事后乾隆皇帝極為重視,發庫銀200萬兩進行了大規模加固工程,重點堤段寬度增加近1倍。又親自核準了新訂立的大堤修守規章,重視程度與黃河大堤相仿。但以后近百年間都沒有系統地文字記述,給堤防管理帶來不便。倪文蔚及時完成這部專志,萃集重要史實、事件、典章制度、修守經驗及水道堤防情況于一書,對加強大堤管理益處甚大。本書刊行后,成為荊州地方官員必備必讀之書。光緒中荊宜施道周懋琦稱贊該書“于江水之源流、石磯之建置、歲修之估驗、方價之低昂、經費之銷算、官汛之責成,以及奏牘文移、疏筑器具,莫不犁然具備,遂為大堤不可缺少之書。”
倪文蔚此書敘事到同治末年。光緒 二十年(1891)荊州知府舒惠仿倪書體例,修成《荊州萬城堤續志》12卷,將同治以后20年間的資料收入。其中的《萬城大堤全圖》線條清晰,比例較精(約1:38400),對堤防曲折形勢、石磯、淵潭分布、堤外圍垸、沙洲都詳細繪出,并標注地名,可說是當時堤防情況的寫生,足以補倪書圖稿的不足。舒書于光緒二十一年刊印。以后,有人將倪、舒二書合刊,稱為《荊州府萬城大堤原續志六四本》,年代不詳。
上一篇:《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主要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導讀
下一篇:《菊譜》的主要內容,《菊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