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認為,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律詩的一部分,故絕句又叫做截句。以二聯對仗與否作為評價標準,形式上可以分為“首尾截式”、“中間截式”、“前截式”和“后截式”四種。
(1)首尾截式。首尾截式是絕句中最常見的形式,即將絕句看做由律詩的首聯與尾聯組合而成。我們知道,律詩一般只有中二聯在格律上有對仗要求,故首尾截式是不對仗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毋庸贅述。
(2)中間截式。中間截式是把絕句看做由律詩的中二聯構成,故而由兩組對仗句式組成,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中間截式在五絕中亦有運用,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言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4)后截式。后截式的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詩的頸聯與尾聯構成,故而后截式絕句與前截式恰好相反,起承句對仗,轉合句不對仗。我們也舉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五言如李清照的《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上一篇:古體詩的對仗有何特點
下一篇:什么是“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