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的主要內容,《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導讀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是清代吳邦慶編輯的有關畿輔地區(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省)水利的一部叢書。所收著作除有明代1種外,其余8種都是清人撰修。道光四年(1824)成書。除原刊本外,有1964年農業出版社排印本并經許道齡校點及簡單注釋。校點系根據所收各著作的不同版本及有關文獻校勘本書。唯標點常有錯訛。
吳邦慶(1766—1848),字霽峰,順天霸州 (今河北霸縣)人,嘉慶元年(1796)進士,官編修,遷御史,巡視山東河道、漕運,多所建議。后升鴻臚寺少卿,督浚北運河,遷湖南巡撫。二十五年官安徽巡撫,賑黃河決口災民。以治獄錯誤貶謫。道光中復起,官漕運總督。十二年(1832)任河東河道總督。治理山東段運河及修防河南、山東黃河。除著本書外,尚就河南水田情況著《渠田說》,并于積水洼地試驗其說。道光十五年以用人不當革職,以編修銜告歸。二十八年卒。
本叢書共約40萬字,所收諸書多為可以實施的水利著作,包括: 《直隸河渠志》、《陳學士文鈔》、《潞水客談》、《怡賢親王疏鈔》、《水利營田圖說》、《畿輔水利輯覽》、《澤農要錄》、《畿輔水道管見》附《畿輔水利私議》等8種。吳氏于本叢書總序中分水學為二:川流之分合通塞是河道,湖、港、渠、圩之修治是水利。總序外又為各著作分別作序或跋或書后說明采輯的用意。各書內容如下:
1、《直隸河渠志》,清人陳儀(1670—1744)撰。順天文安 (今河北省文安縣) 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進士,官至侍讀學士。雍正中任霸州等處營田觀察使。當時畿輔水利營田多由他規劃。本書即營田時所作,敘述當時海河水系等20余水的形勢。吳邦慶以其略古詳今,雖時代已變,不能盡用,但指陳利弊切實扼要,其意可以為法,遂從雍正《畿輔通志·河渠》中輯錄成書。
2、《陳學士文鈔》,系吳邦慶從陳儀文集中選輯有關畿輔水利的8篇文章,前加符曾作的《陳學士家傳》1篇,共9篇成書。陳氏意見多有獨到處。
3、《潞水客談》(附朱云錦 《書后》、《明史 ·徐貞明傳》 及明御史王之棟參劾徐氏疏),明徐貞明 (約1530—1590)撰。貞明字孺東,一字伯繼,江西貴溪人,萬歷三年(1575)任工科給事中,上疏論北方水利。未被采納。著《潞水客談》發揮自己意見,提出開發辦法。萬歷十三年官尚寶司少卿,主持興修畿輔水利。由于對權貴不利,被劾罷。吳氏以其議論在明代最著名,為清雍正時興修畿輔水利所取法,收入本叢書。
4、《怡賢親王疏鈔》。怡親王(約1690—1730),名允祥,清康熙帝第13子。雍正初封怡親王,雍正三年奉命主持開發畿輔水利。八年卒,謚賢。吳氏以其六年中(1725—1730)管理營田水利府的奏疏“水道則脈絡分明,修治則擘畫周詳”,特從雍正《畿輔通志》中輯錄9篇,前列所輯雍正六年中有關諭旨,后附康熙時直隸巡撫李光地請開直隸水利二疏,合成本書。
5、《水利營田圖說》。雍正三年直隸大水,命怡親王及大學士朱軾主持興修水利,至八年怡親王卒,事遂中止。當時修成水田六千余頃。吳氏恐遺跡逐漸湮沒,特從雍正《畿輔通志》中輯錄陳儀所著《水利營田》一編,并以 “有說無圖,終未盡善”,參考 《畿輔義倉圖》,按照營田州縣補圖37幅,編成 《圖說》。
6、《畿輔水利輯覽》,吳邦慶以直隸水利自宋以來屢次修治,雖未大成功而“良法具在,散見史冊說部”,因搜集宋何承矩、元虞集、明汪應蛟等9人的奏議10篇,末附清朱云錦 《豫中田渠說》1篇,編成本書。
7、《澤農要錄》,吳邦慶以諸農書中 “有關于墾水田,藝秔稻諸法”,有助于種植、灌溉,因詳采 《齊民要術》、《農桑輯要》、《農書》、《農政全書》及清代 《授時通考》等書有關內容,分為6卷10門,編成本書。
8 、《畿輔水道管見》(附《畿輔水利秘議》),是吳邦慶自著。對海河水系5條大河及各河50條骨干河道,逐一敘明原委以及“故老所傳,書傳所載諸治法”,“皆詳考而備書之”。末附《書后》一文,是吳氏研究畿輔河道水利的概括總結。《畿輔水利秘議》,吳氏分水道與水利為兩事。因本篇字數少,不能單獨成卷,所以附入《管見》后。本篇是他建議的具體開發直隸水利的步驟,分: “清核”,清查水資源; “定議”,定出規劃;“估計”,估計工料經費;“派修”,確定工費、人工來源以及管理組織等。
本叢書匯集前人成說又根據吳氏自己經驗加以剪裁。所收各書雖水平不一,然編成一書,既可供有關水利工作者參考,又為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提供集中的資料,給后人以很大方便。后人對本叢書中除《潞水客談》等研究較多外,其余部分研討者不多。又吳氏所見不廣,在本叢書編成前16年,王履泰已刊印《畿輔安瀾志》,是一部有關畿輔水利的重要著作,吳氏竟未提及。其余如 《畿輔水利四案》等他好像也沒見過。
上一篇:《畿輔叢書》的主要內容,《畿輔叢書》導讀
下一篇:《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的主要內容,《皇朝一統輿地全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