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輔叢書》的主要內容,《畿輔叢書》導讀
《畿輔叢書》是一部郡邑叢書。清王灝輯刊。“畿輔”是清代直隸省的別稱,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帶。王灝為配合纂修《畿輔通志》,窮搜博采,薈集河北省鄉邦文獻,把先秦至清2000余年的名賢遺著刊為叢書。張之洞、黃彭年等人也參加了搜集工作,延請錢恂等校勘,先刻出《采訪畿輔先哲遺書目》,后設書局于保定,請王樹柟、胡景桂等開雕,始于光緒五年(1879),終于光緒十八年(1892)。先刻成4部,共百余種。又刻永年申氏、尹會一、顏元、李塨、孫夏峰、崔東壁之專集。書未刻成,王灝突然病故。所刻各書未整理成編,前后亦無王灝的序跋,遂未能印行。光緒二十年(1894)禮部右侍郎李文田任會試考官時,曾抽印其中35種,后來武進人陶湘重新編訂,附上總目,集資刊印成書。有清光緒五年(1879)定州王氏謙德堂刻本。
王灝(1823—1888 ),字文泉,號坦甫,直隸定州人,咸豐年間舉人。王灝家中藏書宏富。官京曹時,感到河北這個豪杰大儒薈萃之地,鄉邦人著述雖很多,但散佚嚴重,于是匯集各類書為《畿輔叢書》。
《畿輔叢書》共173種,1530卷。所收各書基本上以時代排列,上起先秦,下至清。計經部22種,史部22種,子部31種,集部39種,另有專輯6種,即《永年申氏遺書》(13種),包括明申佳胤、清申涵光、申涵煜、申涵盼、申居鄖等人的著作;《顏習齋遺書》(7種),清顏元撰;《李恕谷遺書》(12種),清李塨撰;《孫夏峰遺書》(6種),清孫奇逢撰;《尹健余先生全集》(9種),清尹會一撰;《崔東壁遺書》(12種),清崔述撰。該叢書收書范圍較廣,歷代河北先賢之重要著作,大體已備于此編。所收書大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如清代部分除專集6種外,還收入著名學者雷學淇、翁方綱、紀容舒、紀昀、徐松、刁包、魏裔介等人的重要著作。由于學者王樹柟等人參加校刊工作,故此書校讎精審,刻印精美。本書的不足之處,一是收入的常見書太多,如《荀子》、《春秋繁露》、《韓詩外傳》、《戰國策》等皆習見之書,這樣就限制了地方叢書保存、流傳稀見文獻的職能。二是濫收了一些外省人著作,如王念孫《廣雅疏證》、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原書雖皆為本省人撰注,但新注著作權已發生變化,不宜作為本省人著作列入。
上一篇:《畫鑒》的主要內容,《畫鑒》導讀
下一篇:《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的主要內容,《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