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寒山詩與美國垮掉派
本世紀五十年代,寒山詩傳到了西方,英國學者韋利于1954年首先將寒山詩二十七首譯成了英語(載于《相逢》第十二卷),四年之后,美國詩人斯奈德也譯了二十四首寒山詩(載于《常青評論》第二卷、第六期),他譯寒山詩的原因是一幅日本人的寒山畫像吸引住了他。同年,美國小說家克洛厄克又在其自傳體小說《法丐》中進一步把寒山神化,將寒山塑造成嬉皮士的理想人物,并在小說扉頁上題著:“獻給寒山!”又過了四年,華茲生(B.Watson)的《寒山詩一百首》(紐約,1962年)問世,他所依據的版本是日人入矢義高的注釋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一些青年對現實不滿,便以“脫俗”的方式——蓄長發、穿異服、放棄學業與工作、結群縱歡——來表示抗議。寒山詩的英譯迎合了這一所謂“垮掉”派運動的需要,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斯奈德在譯詩序言中特地轉述了畫像中寒山的形象:身穿襤褸的長袍,頭發披散著,手握一本書卷,笑迎狂風,站立在山巖之上。克洛厄克的小說《法丐》更把“垮掉”派領袖斯奈德描繪成寒山式的人物。同年出版的這一詩一文,在美國青年學生中間得到廣泛的流傳,他們崇拜寒山,效法寒山,一時竟出現了“寒山熱”。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寒山詩中的禪宗思想和老莊哲學填補了他們心靈上的空虛,他們企圖以參禪事佛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尋求解脫。六十年代末,隨著“垮掉”派的消沉,作為偶像的寒山也成為過去,但寒山詩仍為學者們所重視。七十年代,有兩篇博士論文以寒山為題:一篇是S·H·魯彭塔爾的《寒山詩中的佛教思想》(加州大學,1974年),另一篇是R·H·斯托伯格的《寒山詩》(俄亥俄州大學,1977年)。1978年于舊金山出版的《中國詩歌和詩學》(繆文杰主編)輯有浦立本的論文《從語言學的證據看寒山的年代》,此文認為現存寒山詩非一人之作,它們大部分成于隋末唐初,小部分成于晚唐。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寒山子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尤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