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旨》的主要內容,《畫旨》導讀
《畫旨》是中國畫論著作。明董其昌著。原載其《容臺別集》,《式古堂書畫匯考》有附載本。另有《畫論叢刊》本。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禮部尚書,謚文敏。董其昌為書畫家兼畫論家,書法從顏真卿入手,后改學虞世南、鐘繇、王羲之,并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于率易中待秀氣。尤擅山水畫,學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更以 “文人之畫”、“南北二宗”理論知名。另著《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畫眼》行世。
《畫旨》多為題跋自畫和古畫之語,對畫法、品評、鑒賞常獨具慧眼。它極力闡述莫是龍首倡的南北宗論,并以文人畫的標準來劃分“南北二宗”,并崇南貶北。其主要論述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另外,它還提出 “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的著名見解,被后人歸結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的至理名言。
《畫旨》所倡導的南北宗論對后世、甚至國外(如日本)影響極大,但同時對它的解釋也眾說紛紜。尤其是本世紀50—60年代,對它的爭論之激烈為畫論史上罕見,甚至波及到對其人其畫的評價。但無論如何,《畫旨》是一部以新的視點評價中國繪畫,并最早系統研究山水畫派的代表性著作,它在研究探討中的先行作用是不可抹煞的。
《畫旨》所收文章與《畫禪室隨筆》、《畫眼》互有異同,莫是龍《畫說》所載論畫十六條亦見于《畫旨》。董、莫二人年代相當,美術史家懷疑《畫說》散失,后人摘取董其昌論畫諸文依托成書。也有人推測,《畫旨》本非董其昌自編,后人輯錄其文,誤將莫是龍論畫收入。二說并存,待考。
上一篇:《畫史》的主要內容,《畫史》導讀
下一篇:《畫筌》的主要內容,《畫筌》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