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韻》的主要內容,《洪武正韻》導讀
《洪武正韻》是中國古代韻書。明樂韶鳳、宋濂等編。成書于明洪武八年 (1375)。版本有明嘉靖年間(1522—1565)刊本、隆慶元年 (1567)衡府厚德堂刊本、萬歷年間刊本等。
樂韶鳳,字舜儀,安徽全椒人。明代學者。生卒年不詳。博學能文,從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參與軍事,洪武初年授起居注,累遷兵部尚書,改侍講學士,以壽終。
宋濂(1309—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學者。元至正年間(1341—1368)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不赴,隱龍門山著書,歷十余年。明初以書幣征,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修《元史》,累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以老致仕。長孫宋慎坐法,舉家謫茂州,道疾而卒。著有《宋學士全集》、《龍門子》、《篇海類編》等。《明史》128卷有傳。
《洪武正韻》是明代洪武年間編成的一部官韻,所以用“洪武”命名。全書共16卷。奉敕編撰的共11人:樂韶鳳、宋濂、王僎、李叔允、朱右、趙壎、朱廉、瞿莊、鄒孟達、孫蕡、答祿與權。
據 《明史·樂韶鳳傳》: “八年,帝以舊韻出江左,多失正音,命與廷臣參考中原雅音正之,書成,名‘洪武正韻’”,又據宋濂《洪武正韻序》: “韻學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獨用當并為通用者,如東、冬,清、青之屬,亦有一韻當析為二韻者,如虞、模、麻、遮之屬,若斯之類,不可枚舉。……研精覃思,一以中原雅音為定”,可見《洪武正韻》的編撰,乃是由于實際語音的劇烈變動,從隋陸法言的 《切韻》到宋代的 《禮部韻略》,已經完全不合于當時的實際語音; 而 《洪武正韻》的編撰原則,則是 “一以中原雅音為定”。
此書有這樣的編撰起因和編輯原則,那末它的分韻自然與王文郁、劉淵的《平水韻》有較大的不同。王氏的106韻和劉氏的107韻都只是把《廣韻》整個的韻部互相并合起來,如整個支韻跟整個脂韻、之韻合并;而《洪武正韻》則是把每一個字都重加審查,分別歸類,如它的支部只收有《廣韻》支、脂、之、微四韻的一部分字,而這四韻的另一部分字分別歸入它的齊部和灰部。這樣極端自由的歸并,當然是依據于當時的實際語音,因此此書所分平、上、去聲各22部,就跟同樣依據于當時實際語音的《中原音韻》的19部十分相似。以平聲為例,此書的22部是:東、支、齊、魚、模、皆、灰、真、寒、刪、先、蕭、爻、歌、麻、遮、陽、庚、尤、侵、覃、鹽。跟 《中原音韻》比較,不過是把周德清的齊微再分析為齊和灰、魚模再分析為魚和模、蕭豪再分析為蕭和爻而已。由此可見,《洪武正韻》也是韻書革命上的一種重要著作,對于研究元明時代官話的實際讀音具有重要價值。
不過此書對于入聲的處理頗與《中原音韻》不同,《中原音韻》入派三聲,而且入聲字只派入陰聲韻部,此書則立有入聲10部:屋、質、曷、轄、屑、藥、陌、緝、合、葉,而且入聲韻跟陽聲韻相配。同時,根據此書反切上字的系聯結果,《洪武正韻》的聲母應為31個: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審、禪、日、精、清、從、心、邪、幫、滂、并、明、非、奉、微、影、喻、曉、匣、來。跟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較,僅少5個,而跟《中原音韻》比較,則保留了絕大部分全濁聲母。
對于此書保留入聲韻和全濁聲母的現象,音韻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張世祿、王力等認為,這是因為編者不敢完全推翻歷來極為通行的舊韻書,不敢毅然改變傳統的平上去入四聲的分配,同時編者中多有南方人,而且吳人居多,難免為自己的方音所影響,因此《洪武正韻》實在是一種雜采古今、調和新舊的著作。而羅常培則認為,14世紀前后的北方有兩種并行的讀音系統,一是代表官話的讀書音,一是代表北方方言的說話音。讀書音的因襲性、保守性大一些,易于保留舊時的語音特征,《洪武正韻》正是記錄了這樣一種語音,而《中原音韻》則代表了說話音。
《洪武正韻》問世以后,盡管在洪武以至崇禎年間屢經翻刻,但是并沒有能夠廣泛流傳。周賓所 《識小編》云: “洪武二十三年,《正韻》頒行已久,上以字義音切尚多未當,命詞臣再校之。”可見此書之所以不得流傳,主要是釋義和音切方面缺點甚多。所謂音切方面的缺點,應當是指此書雜采古今南北之音,而未能切合當時的北方口語。不過后來的南曲作家和藝人卻覺得此書頗合南方語音,于是就把它作為制曲演唱的主要參考,以致明清兩代的戲曲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北主 《中原》,南宗 《洪武》。”
上一篇:《津逮秘書》的主要內容,《津逮秘書》導讀
下一篇:《濟陰綱目》的主要內容,《濟陰綱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