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考》的主要內容,《七國考》導讀
《七國考》是編載我國戰國時期秦、齊、楚、趙、韓、魏、燕7國典章制度的著作。明末清初董說著。書成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本書有《守閣山叢書》本,吳興嘉業堂本等。1956年中華書局重印出版,即根據上述兩種版本參校而定。
董說(1620—1686),字雨若,號西庵,自稱鷓鴣生。明末烏程縣(今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崇禎諸生。明亡以后,改姓名曰林蹇,皈依佛門,繼起名為元潛,屏跡豐草庵。1656年秋,更削發為僧,又改名南潛,字月涵,主持堯峰寶月庵。潛心鉆研學術,出游時,亦往往隨帶書籍達數十擔之多。畢生著書10余種,合題《補樵書》。
中國歷代典章制度,春秋以前有經傳可稽,秦漢以后則有史志可查,唯戰國時期典章文獻百不存一,不可復征。董說似乎意識到這一點,遂以 《戰國策》、《史記》為本,兼及諸子雜史,廣采博征,聚類分群,得七國典章制度的端緒,編撰成 《七國考》。
本書14卷,分為職官、食貨、都邑、宮室、國名、群禮、音樂、器服、雜記、喪制、兵制、刑法、災異、瑣征14門。每門按秦、齊、楚、趙、魏、韓、燕分別記述。其體例與 “會要”大致相同。
但是,《七國考》編撰粗疏,審慎不足,以致缺點頗多。一是采用史料,斷限不嚴。書名 《七國考》,理應輯錄戰國時期七國典章制度,而作者誤以春秋時事編摘入書的,竟占十分之三。二是引征書籍,真偽不辨,有些材料摘自 《孔子家語》、《孔叢子》、《列子》、《列仙傳》等書,錯將偽書、道書、小說等視為信史。三是援引出處,體例不一,乃至錯誤。所引各書,有的僅著書名、有的僅著篇名;有的書名,篇名均不著;有的不采原書。更嚴重的是,甲乙誤題,如引自 《資治通鑒》,卻注以 《史論》。 因此, 《四庫全書提要》 曾懷疑 《七國考》“殆說未成之稿,偶為后人傳錄歟?”但后人于《豐草庵文集》發現了董說所撰的《七國考》序文,它否定了 “未成之稿” 的說法。
今人繆文遠有鑒于《七國考》訛漏、粗疏,歷經十余載辛勤勞動,將本書各種錯誤一一訂正,各種缺漏一一補充,且于14門下增添條目若干,使本書趨于完善。定名為《七國考補訂》。該書于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韶舞九成樂補》的主要內容,《韶舞九成樂補》導讀
下一篇:《七略》的主要內容,《七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