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晦澀
古代詩學概念。文辭艱深,涵義隱晦,就是晦澀。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別集上》:“有玉晟者,天圣中為絳倅,取其《園池記》,章解而句釋之 ,猶有不盡通者……為文而晦澀者若此,其湮沒弗傳也,宜哉。”詩風的“晦澀”,主要表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魏晉時代的玄言詩,“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文心雕龍·明詩》),談玄論道,虛無縹緲,內容本身就十分艱深遠僻,隱奧生澀,所以導致“晦澀”。反過來,形式支離怪僻,也可導致意旨難明的晦澀之弊。如“學海波中老龍,圣人門前大蟲”(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五),這類詩歌佶屈聱牙,晦澀不堪卒讀,簡直不知所云。“晦澀”,也與內容的組織表達很有關系,膠柱鼓瑟,塞雞填鴨,就會晦澀不通。張炎說:“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詞源》)“質實”,就是文辭表達,板滯不通。因此,“晦澀”也與修辭運用有關。大量堆砌僻奧典故,反復運用隱喻暗示,多重復加象征景物,最容易導致詩歌的“晦澀”。不僅宋代西昆末流之詩,多有此弊,就是李商隱詩,也常因此而使后人有“獨恨無人作鄭箋”之嘆(見元好問《論詩絕句》)。此外,對原作不能理解而囫圇吞棗的模仿,也能導致晦澀。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說:“孟東野陰祖沈、謝,而流于蹇澀。”即是一例。晦澀與朦朧的風格相近,但朦朧是有一定距離的視覺美感,而晦澀則是難以咀嚼的味覺感受。朦朧,如果失去審美距離,就會轉向晦澀。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晉陶靖節年譜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曹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