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經》的主要內容,《白猿經》導讀
《白猿經》是流傳于我國明清時代的古云圖集,常為當時人看云預報未來天氣時用作參考。多認為是明劉基取諸葛亮《白猿經占》加以注釋而成。有各種手抄本或刊本流傳于世。書名亦因抄本刊本很多而有所不同。明弘治刊本(四庫存目)及天一閣寫本均以《白猿經風雨占候說》為書名,題為明劉基注。《明史·藝文志·天文類》載有《白猿經》1卷,不著撰人,藏《白猿獻三光圖書》手抄本也即此書,前有劉基之序,云劉基于白猿處得此書,故名,此顯系故作玄秘。上海圖書館藏有手抄本《諸葛武侯白猿經風雨占》,內容云圖40幅。 日本藤原咲平遺藏《通機參解》系清代傳入日本的《白猿經》一部分。但已有所改變。系用日文表達。各圖名稱也有變化,每一個圖各分為兩幅。經把它與《白猿獻三光圖書》的圖對照,至少有11幅圖連細節也相符。又明茅元儀《武備志·占度載》中刊有《玉帝親機云氣占候》,經將它與《白猿獻三光圖書》的圖名核對,基本相合。故此書雖非劉基所注,但出現于明代則可以肯定。至于以諸葛亮為名,當然也是偽托。
據《白猿獻三光圖書》刊偽托的劉基序說:“白猿圖書三卷,占候陰、陽、晴、風、雨、云、雷應若影響。”又說按此圖“預知風雨之期,敵人無備,因而擊之,大獲全勝,亦不謬矣。又如商人游于江湖,不審風勢,冒昧行舟,不喪者鮮。若得是書,全身遠害,萬不失一”。說明此書主要用于軍事及商業交通。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江浙行省都事。后組織地方武裝,與方國珍對抗。后為朱元璋力克群雄及建立明帝國,出了很多力量,朱元璋將他比作諸葛亮。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引《沈士謙明良錄》“劉基以洪武八年四月卒,以天文書授子璉,使俟服闋進,且戒之曰:無令后人習也。然則基之術數且不肯傳其子孫,又安有此種注釋流傳于世乎?”明確認為劉基不可能注《白猿經》。
《白猿獻三光圖書》抄本,共分3部分。第1部分稱《白猿風雨經》。內有“觀太陽”圖53幅;“觀太陰”圖16幅;“觀斗”圖9幅;“觀河”圖3幅。都是每一幅圖上方列有說明。所作圖較為工整。取黑、紅、黃等彩色。第2部分稱“測天賦”。正文以對偶體敘述天氣旱澇、陰雨之預兆。每句后有解釋句義的文字。第3部分是另一種抄本的《白猿經》,其中“觀太陽占”圖22幅;“觀太陰占”圖11幅;“觀北斗占”圖8幅。這些圖的說明列于圖的下方,圖中的云形不及第一部分的圖畫得自然。
《白猿獻三光圖書》中各圖,都有一個道教術語性的標題。例如“欻火纏令”、“都水使者下神霄”等。看來似較迷信。但實際僅作為總括該圖的總形勢標題,例如“欻火”是指太陽,“欻火纏令”是指云如令旗向太陽作夾卷之勢。“都水使者”指雨云。“都水使者下神霄”是說雨云漸低、厚、掩日。在這一表示圖的總形勢的標題后,一般則具體說明云的當時特征,然后再說明未來何時有何種不良天氣出現。例如在“欻火纏令”標題后就說:“有黑云如段匹,長千丈,東西走日。主:來日申時,雷雨大作。”
《白猿獻三光圖書》中,有些圖及說明,迄今仍很有參考價值。例如在第1部分“觀太陽”中圖3說:“東西黑白云來掩日,無風自長,兩邊會合,主當夜子時有暴風猛雨。”這正好是指鋒面天氣。其圖10說:“雷霆掛榜。黑云三層,上有金黃錦邊。主有二日猛雨,迅雷傷人伐木。若夏月日出時有此云在東南方,主:日午時東南方有大雨,傷人及畜;若正東方,應主西北兩方雷雨。若六、七月大雨時行,此云一出,雨即分方。”這是積雨云發展的天氣。其圖14說:“滿天淡白云若魚鱗,散后日色無光。主有大風七日。黃石公曰:‘云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這是指卷積云之氣。又如圖45說:“日入時有黃白云如炮石,在日上下。 主:來日辰已時天降冰雹傷物。”這是指絮狀高積云天氣,表示天氣極度不穩定,不久可能出現雹云,下降雹塊。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云圖,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天文氣象雜占》中就有包括一些云圖。隋唐也有云圖(如隋代有《日月暈珥云氣圖占》、唐代有敦煌殘卷《占云氣書》)。宋代有《天文占云氣圖》、《占風云氣候日月星辰上下圖》、《占風云氣圖》等。這些圖都早于《白猿經》。但它們或則失傳,或則破殘,有的現有殘存,但從說明的科學性及云圖繪制的合理性來說,均不及《白猿經》。雖然由于歷史的局限,《白猿經》中云的分類,尚缺嚴謹的科學觀點。但在云圖發展史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 1.王鵬飛:《中國古代氣象上的主要成就》,刊于
-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78年第1期。
- 2.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天文編》,商務印書館,1956。
- 3.何丙郁、何冠彪:《敦煌殘卷〈占云氣書〉研究》。見中華書局《文史》第25輯,1985。
上一篇:《白氏長慶集》的主要內容,《白氏長慶集》導讀
下一篇:《白石道人歌曲》的主要內容,《白石道人歌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