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伍 衛靈公篇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于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1]??鬃訉υ唬骸百薅怪耓2],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
【注釋】
[1]陳:通“陣”,指兩軍交戰時隊伍的行列。[2]俎(zǔ)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宴享時用于盛肉食的器皿,代指禮儀之事。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鬃踊卮鹫f:“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禮樂治國,而衛靈公無道,又有志于戰伐,請教孔子軍事之事??鬃訃@其不能以仁義行天下,所以說自己禮節儀式之事還聽說過一些,軍隊作戰方面的事卻從未學習過,于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這件事可以作為孔子信條——“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最好實證。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獅子在海邊散步,看到海豚,便勸說他與自己結為同盟,說他們將是一對最好的拍檔,因為一個是海中動物之王,一個是陸地獸中之王。海豚爽快地答應了。不久,獅子要和野牛展開生死搏殺,他請求海豚助他一臂之力,可海豚不能離開海洋到陸地上來,獅子就責備海豚背信棄義。海豚回答說:“你不應責備我的,因我本就屬于海洋,無法到陸地上生活。”獅子不明白海豚和他根本就是“道不同”,所以是無法走到一起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的信仰和根本原則不同,是很難說到一塊去的。有句話說:只有相似的人才能走到一起。宗教信仰不同的兩個宗教徒容易引發矛盾,學術見解不同的學人容易“文人相輕”,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容易反目成仇,據說臺灣大選時,島內許多家庭就因政治立場不同,導致夫妻失和、兄弟反目。
人各有志,不能勉強,如果實在“道不同”,也不要太過鉆牛角尖,當你無法說服他人時,還是學學孔子,看淡一點,選擇放棄吧。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1],莫能興[2]。子路慍見曰[3]:“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4],小人窮斯濫矣[5]?!?/p>
【注釋】
[1]?。捍颂幹葛I壞了。[2]興:起身行走。[3]慍(yùn):惱怒,怨恨。[4]固:固守。[5]濫:泛濫,形容人不檢點約束自己。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p>
圣人的智慧
孔子多處論述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陳蔡絕糧七日,弟子們餓病不起,子路惱怒地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告訴他:“人都會遇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但君子困窘時還能固守堅持,而小人便非胡作非為不可。
陶淵明曾贊譽伯夷、叔齊“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飲酒》其二)。他自己也是個“固窮”操守的雅士。魯迅先生稱“陶淵明的態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里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有客來見,連鞋也沒有,那客人讓家丁取鞋給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雖然如此,他卻毫不為意,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p>
講到窮與不窮,也是很妙的,有些境界是需要修養才能達到的,這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點之一。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成一個中心思想,自己要有個境界。假使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把事放下來,處在清靜當中,就要受不了啦!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自己有自己天地中“性天風月”,自己有自己的修養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不順,甚至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相愛的人也可能因此離開,有的人就可能因承受不住而崩潰,歇斯底里地發瘋,而有的人卻能把這當做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依然不改初衷。就像天不可能永遠是晴朗的,人生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遇到波折的時候,我們最需要擁有的就是“君子固窮”的淡然心態。
原文
子曰:“賜也[1]!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2]”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3]?!?/p>
【注釋】
[1]賜:端木賜,子貢。[2]女:通“汝”,你。識(zhì):記住。[3]以:用。一:一個基本思想,即忠恕之道。
譯文
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p>
圣人的智慧
孔子多次提出自己“一以貫之”,終生奉行的原則,即《里仁》篇所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彼。缧囊?,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孔子這個話是事實,但“一”是很難解釋的,不容易講出來的。過去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宋儒解釋為“靜”,要在靜中養其端倪。所以后來出現了打坐,儒家、道家、佛家都是這樣,靜坐中慢慢參悟,以明心見性為宗旨。這里孔子就說自己的學問不是靠知識來的。這是一個大問題。要研究什么是孔子的學問,這個地方就是中心了。我們講來講去,講死了也沒有辦法說出來的。舉一個例子來說,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什么是學?普通的知識,一天天累積起來,每天知識累積增加起來就是學。為道呢?是損,要丟掉,到最后連“丟掉”都要丟掉;到了空靈自在的境界,這還不夠,連空靈自在都要丟掉。最后到了“無”,真正人性的本源就自然發現了??鬃舆@里就是說,不要以為我的學問是“益”,一點點累積起來的知識,其實是找到了這個“一”,豁然貫通,什么都懂了。的的確確有“一”這么個東西。從我們的經驗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經驗,其實這還是不夠的,必須加一句“交萬個友”,還要交一萬個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觸了,這樣學問就差不多了。由學問中再超脫、升華,可以達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
原文
子曰:“由[1]!知德者鮮矣[2]?!?/p>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p>
【注釋】
[1]由:仲由。[2]鮮(xiǎn):少。
譯文
孔于說:“由??!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p>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世人道德缺失的感慨??鬃釉谛l國待了一個多月,靈公與夫人南子坐同一輛車,宦官雍渠也陪同在車上,而讓孔子坐在后面的車上,招搖過市,孔子深以為恥,所以感慨:“我從未見過愛慕美德像愛慕美色般熱切的人??!”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說自己面對鄰家絕色美女窺墻三年,而不為之所動,以此表示自己好德而不好色,此事未知真假。世間能真正坐懷不亂如柳下惠者恐怕還是很少的。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泵献右舱f“食色,性也”。古往今來,上演了多少“英雄難過美人關”的故事,如千金買美人一笑的周幽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因此紅顏也被斥為禍水。
據說周武王讓劊子手殺死妲己,但劊子手一見到傾國傾城的妲己立即心軟,連屠刀都握不住,最后只得由殷殺她。雖然妲己于他有殺母之仇,但殷還是害怕自己抵擋不住美色,所以自始至終蒙著自己的眼睛。看來道德確實很容易在美色面前土崩瓦解,孔子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p>
【注釋】
[1]恭己:自身謙恭,以禮要求自己。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p>
圣人的智慧
據說,舜即位時,沿襲堯的舊法治國,似乎沒什么新作為,但天下太平??鬃诱J為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大概只有舜吧。他什么也沒做,只是恭敬地面向南坐在朝堂罷了。這也是孔子多次強調的執政者的“身教”作用。
道家創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經》中首次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所謂“無為而治”并非簡單的“無所作為”,它的內涵是“無為而無不為”?!盁o為”僅是表面的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于達到“無不為”的理想。老子還打過這樣的比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边@種以柔克剛的觀點也是“無為”思想的衍生。莊子發揚了老子“無為”的觀點,把“無為”推向了頂端,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海的帝王名脩,北海的帝王名忽,中央的帝王名混沌。脩和忽在混沌的領地相遇,混沌待他們很好。他倆想報答混沌。他們看到人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喝,而混沌沒有,就每天給他鑿一竅,七天后,七竅鑿好了,混沌也死了??梢姷兰沂亲钐岢盁o為”的,而孔子在這里提倡的“無為”,強調的更是君王的示范作用。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1]。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2]?立則見其參于前也[3];在輿[4],則見其倚于衡也[5]。夫然后行?!弊訌垥T紳[6]。
【注釋】
[1]蠻:南蠻,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貊(mò):北狄,泛指北方少數民族。蠻貊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賤稱。[2]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3]參:列,顯現。[4]輿:坐車。[5]衡:車轅上的橫木。[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衣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鬃诱f:“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弊訌埌堰@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圣人的智慧
如何使自己的主張到處行得通?孔子提出說話要忠誠守信,行為要敦厚恭敬。時時牢記“忠信篤敬”四字,站著,這四字仿佛直立眼前;坐車,也仿佛看見它刻在車轅的橫木上。這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聽了后,就把這句話寫在了腰帶上,以便時時提醒自己。
這個“行”,包括兩種意義,一個是指行為;一個是指古代“行人之言”的“行”,也就是外交工作。這位在上論學干祿的子張,這時正在做行人,辦外交的事,請教孔子要怎樣辦外交??鬃痈嬖V了他千古名言。中國文化中的這位圣人實在是了不起,他對官式外交和國民外交的原則早已說了。我們現在的國民外交更普遍,但待人接物的原則,古今如一。第一,對人絕對誠懇,不要耍手段,正直坦率,這是最高的禮貌。第二,和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習慣的人相處,不要表現得太關心。過分的關心,也許被認為干涉他們的自由,他們沒有互相關心的習慣,反而感到麻煩。這不是說外國人不對,我們才對,這是文化基礎不同。了解這一點,和任何一國人的交往都不會失禮了。這里孔子告訴子張,言語要“忠信”。忠,就是直心;信,講出的話一定兌現。行為態度上要“篤敬”,忠厚而誠敬。做到了這樣,就是野蠻的人也可和他往來。
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p>
【注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里。
圣人的智慧
衛國大夫史魚彌留之際囑咐兒子把自己停喪屋中,因為“我數次推薦蘧伯玉賢能,國君不用;多次斥責彌子瑕無能,卻不能辭退?;钪荒苓M賢退無能,死后也不應在正堂停喪?!毙l君得知后,起用了蘧伯玉,辭退了彌子瑕,古人稱為“尸諫”,所以孔子贊嘆史魚剛直不屈有如利箭。這種人天生個性就是走直道,直到不管什么環境,平時也好,亂世也好,邦有道也好,邦無道也好,他的言行永遠像一支箭一樣。同時“矢”字也代表了尖銳的意思。有些人心腸非常好,做朋友好極了,因為他能說直話,心地是善良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這就牽涉到修養問題,尤其領導人有這樣的部下,往往很難受的,因此做領導人的要有廣博的胸襟。有時碰到這種講直話的人,一次、兩次、三次能夠接受,到了四、五、六次實在受不了。但是這一類人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上司,就必須放過他的尖銳直言,先要有準備哈哈大笑的容量,否則就不行。而蘧伯玉在政治清明時出來做官,政治黑暗時就把自己的本領收藏起來,這是最英明的做法,所以孔子贊賞他為君子。
這兩個人,也是典型的對照。一種人是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區,都寧可直道而行,不轉彎,這是干部中很好的。一種是像蘧伯玉這樣的人,比較有才情,而且有修養,本身的名利心很淡泊,如孟子說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個話我們都知道,但等到真窮,真困難的時候,退下來“卷而懷之”,“獨善其身”,往往心有不甘,這是很難得的修養。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1],亦不失言。”
【注釋】
[1]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圣人的智慧
如何把握言與不言的尺度。孔子認為可以和他談,卻不同他談,這是錯過人才;不可以同他談,卻同他談,這是浪費言語。聰明人既不錯過人才,也不浪費言語。
大家都聽過“對牛彈琴”的故事,古代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首高深的曲子,牛只顧自己吃草,毫不理會。后來公明儀改彈蚊子、牛蠅和小牛叫喚般的聲音,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說話要看對象,如果“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那就是對牛彈琴,浪費言語了??偟膩砜?,這是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很難。孔子說: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直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像史魚一樣肯對他講直話,這就對不起人,是不對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發生錯誤,寧可下一個警告,乃至他因此對自己不諒解都可以,自己還認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我,等到他失敗了,會想到自己的話是對的,那就對得起人。所以在可以講話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講話,是對不起人,不應該的。有時候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真話,如果對他講真話,不但浪費,而且得罪人。所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說的時候直說。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這樣,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霉,這是時機不對。我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做人家的下屬,在長官那里碰了大釘,回來,一肚子牢騷。其實那個長官今天也許有件別的事情,心里正在煩,做下屬的跑進去,報告不相干的事,乃至與他心里的事有關聯,就正好觸上了霉頭。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彼匀伺c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說話真難。這是要有許多人生經驗累積起來,才會了解的。學校里同學之間相處,社會上同事之間相處,經常會碰到這種事情,說的不是時候,結果意見相左了。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1],有殺身以成仁[2]。”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3],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4],友其士之仁者。”
【注釋】
[1]求生:貪生怕死,為活命茍且偷生。[2]殺身:勇于為仁義犧牲。[3]工:工匠。善:做好,完善。[4]事:侍奉。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p>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鬃诱f:“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p>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仁的理解。孔子認為百姓需要仁德,更甚于需要水火。但溺水蹈火可能會死,踐履仁德卻不會,所以孔子勉勵人們要像仁人志士一樣“殺身成仁”,面臨仁德時,即使是老師,也不和他謙讓。具體為仁的方法就像工匠要把活兒干好,必須先弄好工具一樣,要實行仁德,就要敬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人中的仁人。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比私K有一死,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決定它的寬度。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偉大的理想,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為保衛國家,視死如歸;革命志士如譚嗣同、秋瑾等,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孔子在講到人如何修養仁德時打了個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未雨綢繆才能保證萬無一失。修養品德是如此,鍛煉本領也是如此。對那些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而言,“先利其器”尤為重要,只有把本領鍛煉好,才有足夠的資本應對工作。這也是兩句名言,大家常常引用的。那么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這個國家,想對這個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上流社會,乃至政壇上的大員,政府的中堅,和這個國家社會上各種賢達的人,都要結成朋友。換句話說,就是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了良好的關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貢獻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
現在由這句話看來,好像孔子很厲害,他曉得利用關系。他說,要到某一國家去,達到某一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的上流社會、政府首長都搞好關系,同時把社會關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鬃舆@些地方,看起來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厲害!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里是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最近興起一股風氣,喜歡講謀略學。對于謀略,應該學,不應該用。因為用謀略有如玩刀,玩得不好,一定傷害自己,只有高度道德的人,高度智慧的人,才會善于利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說過“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但一般人往往把馬丁·路德的話,只用了上半截,講究“不擇手段”,忘記了下面的“完成最高道德”。馬丁·路德是為了完成最高道德,所以進行宗教革命,推翻舊的宗教,興起新的宗教——現在的基督教。而現在的人,只講不擇手段,忘了要完成最高道德。
這里孔子是因為子貢問為仁,他才這樣告訴子貢,如果是別人問為仁,孔子就不會這樣講了。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子貢的確做了很多事情,夠得上是一個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經濟家和工商業巨子,所以他這樣告訴子貢。換句話說,孔子本身周游列國,見七十二位國君,也是這樣做的,像衛國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始終上不了臺,大家怕他。他如果不擇手段,則可以很輕易拿到政權,但是他講仁,始終守著最高的道德原則。他告訴子貢的,也是這樣。
原文
顏淵問為邦[1]。子曰:“行夏之時[2],乘殷之輅[3],服周之冕[4],樂則韶舞[5]。放鄭聲[6],遠佞人[7]。鄭聲淫,佞人殆?!?/p>
【注釋】
[1]為邦:建設國家。[2]夏之時:即夏歷,今天所說的農歷、陰歷。時,時令,歷法。夏歷最合農時,有利于農業生產,故孔子主張推行夏歷。[3]殷之輅(lù):商代的車子,據說比周代的車子更樸質實用,所以得到孔子推崇。[4]周之冕:傳說周代的禮帽華美,孔子提倡禮服要講究,所以提倡周代的禮帽。[5]韶:舜時音樂。舞:即《舞樂》,周武王時音樂。[6]放:驅逐,禁止。鄭聲:鄭國的民間音樂,形式活潑,孔子認為多靡靡之音,所以排斥。[7]遠:疏遠。佞人:花言巧語之人。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險?!?/p>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對治理國家設計的整套方案:歷法遵行夏歷,車子用商代的,禮帽戴周代的,音樂用《韶樂》和《舞樂》,禁止鄭國的樂曲,斥退小人,因為鄭國的樂曲不正派,花言巧語的小人太危險。
宋玉在《宋玉答楚王問》中,曾把楚國的音樂分為“下里巴人”、“陽阿薤露”、和“陽春白雪”三種。吟唱“下里巴人”,和者數千人;吟唱“陽阿薤露”時,和者只有數百人;吟唱到“陽春白雪”時,和者就僅數十人了,可見曲高和寡。
古人歷來不屑于“下里巴人”的通俗歌曲,稱之為“靡靡之音”。宋代文學的頂峰——“詞”,即宋代流行音樂,就被認為是“小道”與“別是一家”,故也名為“詩余”。柳永是宋代著名詞人,有人向宋仁宗推薦柳永,說其詞在社會上流傳相當廣,“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仁宗很不屑,只說了一句“且去填詞”,意思是嫌他不夠莊重,只能填填詞。
幾十年前,鄧麗君的歌曾被斥為“靡靡之音”,而現在人們對流行音樂已經寬容許多了。流行音樂表達的都是普通人的情感與生活,從這個層面上說,因為真實而瑣碎,也因為瑣碎而真實。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1],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
【注釋】
[1]如之何:怎么辦。[2]末如之何:沒辦法。末,沒。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才好?!?/p>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做事一定要深謀遠慮,多問幾個“該怎么辦”。不為將來做打算的人,必然會有潛在的憂患。
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只寒號鳥,秋天別的鳥兒都結伴南飛過冬或忙著搭窩時,它卻只會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鳥兒們勸它早點搭窩,它卻說不著急,明天再搭窩。結果等寒冷的冬天來臨時,別的鳥兒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里,落盡了羽毛的寒號鳥只有哀號著“明天就搭窩”凍死樹梢。
《明日歌》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蔽覀儾惶岢饺藨n天,但是未雨綢繆是必要的。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其竊位者與[2]!知柳下惠之賢[3]而不與立也[4]?!?/p>
【注釋】
[1]臧文仲:即魯國大夫臧孫辰,歷仕四朝。[2]竊位:竊據高位卻不稱職。[3]柳下惠:春秋中期的賢者,魯國大夫,以講究禮節著稱。[4]與立:立通“位”,“與立”即給予官位。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據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p>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不能薦賢的人等于竊據官位,柳下惠講究禮節,賢良仁德,卻得不到歷仕四朝的臧孫辰的知賢舉用,所以孔子批評臧做官不盡責。
關于古人如何培養后進的事,以宋代“二王”——王旦、王曾的事跡作為參考。宋真宗時代,寇準與王旦共過事,但寇準常在真宗面前攻擊王旦,結果,王旦都一一包涵。后來寇準罷相,轉托別人求王旦,想要“使相”的位置。王旦大為驚愕說:國家將相的位置,哪里可以隨便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請托。因此寇準對王旦不滿意。不久之后,寇準又任中樞要職、內閣大員,叩見真宗的時候說:“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闭孀诟嬖V他,他的職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極力保薦??軠什胖纻€中實情,非常慚愧。真宗也常說:“王旦善處大事,真宰相也?!?/p>
王曾,比王旦后進,但到宋仁宗時期,他也擔任首輔的職位了。有一度在王旦休假期間,王曾因政見不和,被罷官了。王旦知道了便說:“王君介然,他日德望勛業甚大,顧予不得見爾?!焙髞硗踉谥醒胝畧陶匠:苌僬f話,也不輕易說笑,任何人不敢向他私下求事。他提拔別人,也不使人知道。那時候,范仲淹還是后舉新進的人物。有一次范仲淹對他說:“明揚大類,宰相任也,公之盛德,獨少此爾?!本褪钦f公開提拔人才,這是首相的當然責任。你什么都很好,只是不肯說明提拔了些什么人,未免有點欠缺。王曾便對他說:“恩欲歸己,怨將誰歸耶?”這是說:若是使受提拔的人,私底下對我都是感恩圖報,那么,那些沒有得到好處的人們的怨恨,又叫誰去承擔呢!所謂國家大臣,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歌功頌德,同時也要有藏垢納污的容量容德才行。只要多讀歷史,便可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們有時處理一件事情,不需要考慮太多,歷史上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已經早有這些事例了。讀書的好處就在此。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1],則遠怨矣[2]。”
【注釋】
[1]躬:自身。厚:厚責。躬自厚意為要多多反省責備自己。薄責:少責備。薄責于人,意為少挑剔責備別人。[2]遠:遠離,避開。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p>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只有多檢討自己少責備別人,才能遠離怨恨。這點很重要,也很難。躬就是反躬自問,自厚并不是對自己厚道,而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于別人錯了的,責備人家時,不要像對自己那么嚴肅。這樣處世做人,對上級也好,對同事也好,對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候,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們反身而誠,責備人家要以寬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嚴格檢點。
《伊索寓言》中說:一只鴿子老在不停地搬家,因為它總覺得新窩住了沒多久,就有股濃烈的怪味,讓它喘不上氣來。它很困擾,就向一只經驗豐富的老鴿子訴苦。老鴿子說:“你搬了這么多次家根本沒有用啊,因為那種讓你困擾的怪味并不是從窩里面發出來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p>
人就像那只鴿子,總是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習慣性地去發現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卻視而不見,有時明知這樣不好,卻依然聽之任之。這都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盯的是別人而非自己。正所謂只看見別人眼中沙,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木。
原文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p>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批評那些整天待在一起,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賣弄點小聰明的人,實在太難教育了!
大家在一起,講起話來,沒什么內容,無正事可談,談閑話,講些不相干的話,沒有真正的人生觀,現今社會上這一類的人不少,娛樂場所更多了。大家如此,社會精神已經癱瘓,沒有文化精神了。可是更嚴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歡使用小聰明,厲害得很。目前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全世界到處都是“好行小慧”,盛行使用小聰明,孔子只有搖頭了:“難矣哉!”嘆口氣,到了這個樣子,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挽救?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引用這兩句話批評明末的社會風氣,他說南方的知識分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知識分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當代政治家謝覺哉就曾批評過這種現象:“三朋四友,吃喝玩樂,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談工作,不談學習,不談政治,只談個人之間私利私憤的事,這叫做‘群居終日,言不乃義’?!爆F在的一般青年人,進入社會之后,慢慢地就染上這個習性。不是無所用心,他們所用的心,就是孔子這句話“好行小慧”,耍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大聰明上著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1],禮以行之,孫以出之[2],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釋】
[1]質:根本原則。[2]孫:通“遜”。出:出言,表達。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說,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要重視自己人生的責任,注意“義、禮、孫、信”四個字,本質上要有義。這里的義,一是孟子的觀念——“義者宜也”,也就是適宜,合宜。二是傳統的仁義——人格標準。三是指“詞章之學”、“記聞之學”之外的“義理之學”?,F代所謂哲學的、科學的也是義理之學,都是探討人生最高道理——真理。“君子義以為質”的“義”,同時也就是義理的義,用它作為本質。表達在外面的行為是禮,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行為。孫就是遜,態度上非常謙虛,不自滿,不驕傲。對人對事,處處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具備了這四個條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個知識分子、合于一個模范人格的標準,絕不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可比。如果做不到這樣,專在小聰明上下工夫,那就完了。
原文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1],不病人之不己知也?!?/p>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2]?!?/p>
【注釋】
[1]病:擔心,憂慮。[1]疾:感到遺憾。沒世:終生。稱:稱道。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p>
圣人的智慧
知己知人,《論語》中已多次提到??鬃咏倘说闹行?,都在這個思想,他說只怕自己無能,沒有真才實學,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換句話說,只要要求自己,充實自己。而“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則又是一個大問題。司馬遷寫《史記》,在《伯夷列傳》中,特別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孔子說,一個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歷史上無名,默默無聞,與草木同朽。在歷史上留有功績的人物,文天祥、岳飛,也是少數。至于其他留下姓名的歷史人物,又有幾人?從這里看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暫的一段當中去爭名,上臺在鏡頭里亮一下,有什么用?求名當求萬世名。人誰不好名?看好在哪里。一個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對社會真有貢獻。要歷史留名實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后,未有不好名者,所以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钡妹春檬裁疵?。遺臭萬年也是名,但有什么用?真的大名,要對歷史有貢獻,就太難了。求利之道也是一樣,幾十年來,看到那么多朋友,發那樣大的財,最后怎樣?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確定自己究竟走哪條路才是最重要的,如若不然就一生老實本分,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過分地企求。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學問也好,事業也好,只問自己,具備了多少?充實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的修養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1],群而不黨[2]。”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注釋】
[1]矜:矜持莊重。[2]黨:結黨營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p>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p>
圣人的智慧
這些都是講君子、知識分子的學問標準。要做到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爭。“矜”是內心的傲(同驕傲是兩回事。前面說過,沒有真本事,看不起別人,是驕;有真本事而自視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對外不必傲,內在有氣節,窮死餓死可以,絕不低頭,這是矜?!叭骸眲t是敬業樂群,彼此相處融洽,但不結黨,不走營私的路,走大公之路。對于人的觀察,不要聽了對方一句話說對了,就認為他統統對了;也不要因為對方某一點不好,而因此不聽他的好意見。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p>
圣人的智慧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生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磩e人處理一件事情,常會有覺得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于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弊迂晢栐唬骸坝幸谎钥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尖鋒銳利,等于后世禪門中一個故事:唐末詩僧貫休作了兩句很得意的詩,“得句先呈佛,無人知此心”。他拿給一位禪門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問他:“如何是此心呢?”貫休反而答不出來了。老和尚便笑說:“無人知此心。”這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便同此一樣雋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全新的立場,專門研究自己的人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做不到,隨時隨地我們會犯違背這八個字的錯誤。尤其在現代社會的團體生活中,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布施”。施字上加一個“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兩樣最難舍,一是財,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向往之。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1]?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p>
【注釋】
[1]毀:詆毀。譽:贊譽。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p>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不隨便贊譽或詆毀別人。若要有所贊譽,也是經過實踐考驗過的。夏商周三代皆如此,所以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沒有經過實踐和時間檢驗,就不要隨便贊譽別人,也不要輕易詆毀別人。因為要真正了解一個人是不容易的,要對一個人做出客觀評價更難?!奥愤b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有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實踐的檢驗,才可做出判斷。
近代以來,大家都很崇拜曾國藩。其實,他當時所遭遇的環境,毀與譽都是同時并存的。因此他有《贈沅浦九弟四十一生辰詩》:“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這是說他們當時的處境,左邊放了一大堆褒揚令、獎狀。右邊便有許多難聽而具有攻擊性的傳單。世間的是非誰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這一頭,一定會少了那一邊,加減乘除,算不清那些賬。你只要翻開《莊子》書中那段屠羊說(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處世的態度,就應該有屠羊說的胸襟才對,所謂“萬事浮云過太虛”。
孔子這里說,聽了誰毀人,誰譽人,自己不要立即下斷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有人攻訐自己或恭維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得太厲害,這中間一定有個原因。過分的言辭,無論是毀是譽,其中一定有原因,有問題。所以毀譽不是衡量人的絕對標準,聽的人必須要清楚。孔子說到這里,不禁感嘆:“現在這些人??!”他感嘆了這一句,下面沒有講下去,而包含了許多意思。然后他講另外一句話“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是因為夏、商、周這三代的古人,不聽這些毀譽,人取直道,心直口快。走直道是很難的,假使不走直道,隨毀譽而變動,則不能做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帶人。所以這一點,做人、做事、對自己的修養和與人的相處都很重要。
《莊子》也曾經說過:“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毀譽不能動搖。全世界的人恭維他,他不會動心,稱譽對他并沒有增加勸勉鼓勵的作用,本來要做好人,再恭維他也還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毀謗他,他也絕不因毀而沮喪,還是要照樣做。這就是毀譽不驚,甚而到全世界的毀譽都不管的程度,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氣概。
原文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1],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注釋】
[1]史之闕文:史官記載歷史,對有余溫的事,缺而不錄。闕,通“缺”,存疑。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吧。”
圣人的智慧
此章很難理解??鬃诱f他當時能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后來又說有馬的人自己不訓練,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再沒有了。“史之闕文”與“有馬者借人乘之”二者有何關聯,令人費解。有人以為“有馬者借人乘之”是多出來的文字。
這是孔子對于時代文化在演變中的一個感嘆。他當時研究中國上古文化,就說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難了,史料都喪失了。他還很幸運看到古代歷史殘缺的資料。舉一例說,古代有馬的人,都能借給別人騎,而現代社會連一點資料都很難找到了。所以今后對于上古史,無法研究。因此孔子當時把中國的歷史,暫時斬斷了,整理《詩經》時便從唐堯開始,事實上堯以前還有史實的。如果照舊的方式研究,堯以前就有兩百萬年的歷史了,至少有一百多萬年。自伏羲、神農下來,從黃帝開始到現在是五千多年,從堯、舜開始到現在是三千多年,中華民族究竟已經有多少年歷史,這很難講。
不過最近從外國翻譯過來的關于外太空科學的新書,已懷疑的確有外太空人,證明人類不是由猿猴進化而來;而且證明人類文化歷史至少有一百多萬年。這些資料反而證明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對了,可惜西方人的研究,都不懂中國這方面的資料。而我們自己的學者,恨不得把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越縮短越好。我們拿舊史來讀,就曉得有一百多萬年。從伏羲畫八卦到黃帝這一段,到底有多少年,還不知道,至少有好幾萬年??鬃觿h歷史,以唐堯為斷代的開始,是因有資料可查,所以才從堯開始,可是后人對于這一部分資料還懷疑不信。現在這幾十年來,我們學說上犯一個“疑古”的毛病,把自己文化都破壞了。最近全世界的學說,和我們以前一樣“崇古”了,這又看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了不起。現在外太空科學、星際科學的新發現,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注意的。講到這一段,孔子說從殘缺的史料中“有馬者,借人乘之”??梢姽糯鐣舜酥g的互助精神非常好。換句話說,自己有車子,鄰居要用,盡管去用,這是說以前社會的厚道。這是孔子隨便舉例,不是說以后的人就沒有這種厚道了,這意思主要是說,這一點殘缺的文字,他還看到了,但當時一般人對上古時代的研究,資料就不夠了。如此而已。并不是孔子沒有馬騎,向朋友借不到,便生氣了。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便會壞了大事。
勾踐嘗糞降夫差和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沒有他們當年的“小不忍”,何來名留青史的越王勾踐和漢代大將韓信?小忍,是以暫時的忍氣吞聲換得青山在,是以退一步來換取海闊天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這兩句話很明白清楚,就是說個人的修養。巧言的內涵,也可以說包括了吹牛,喜歡說大話,亂恭維,說空話。巧言是很好聽的,使人聽得進去,聽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還不知道,這種巧言最會攪亂正規的道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于小環節導致的。一個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勁,狠得下來,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決斷,堅忍下來,才能成事,否則不當機立斷,以后就會很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這個“忍”可以作這兩面的解釋。所以人的講話、文章,如本身沒有道德基本修養,便成為巧言亂德。對于這種事,孔子認為一定要處理,否則成為姑息養奸,也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p>
圣人的智慧
前面《子路》篇有:“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l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笨膳c此章互相參看??鬃诱J為大家都討厭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愛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不要人云亦云,輕易下判斷。
這是從毀譽的問題講下來,一直講到這里??鬃佑终f,大家都討厭這個人,不要隨便相信,必須自己加以考察判斷;大家都公認為好,都喜歡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觀察他。如果我們以這兩句話來印證個人的經歷,對于小的事情,每人都會遇到很多,有些學者、文人,學問都很高,但也最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情感沖動,于是在觀察方面、判斷方面,往往會發生錯誤。這兩句話,擴充起來,可以引證很多歷史的事實。
現在我們退回來講個人修養方面,作為一個領導人,了解自己的下屬,不要完全受別人的影響,自己要觀察得清楚,如王莽,當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沒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沒有一個人不說他好,后來哪曉得一變而成這樣壞。這段歷史,就是很好的證明。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人能夠把道擴大,而不是道能弘揚人。
老子曾經說過:“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庇终f“道無為而無不為”。他所講的是“道能弘人”的道理。而在孔子看來,人生的價值所在,必須奮斗終生,不僅為了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且是為了理想的社會而奮斗??鬃右嬖V人們的,就是要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魯迅先生不是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這也是“人能弘道”的道理。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p>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有過錯而不改,這種錯誤才真叫錯誤。如果過而能改,就等于沒有錯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圣賢也不能保證自己無過。只要“過而改之”,知錯能改,那就不算是錯誤了。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列寧在親戚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其他小朋友都讓他跟大人說是貓打碎的,但誠實的列寧說出了真相,承認是自己打碎的。列寧從小所具備的“過而能改”的品質,對他的人生不能說沒有影響。
所以人最可怕的不是犯了錯誤,而是明知自己做錯了還執迷不悟,“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說“過而能改”這種精神的可貴。
原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整天不吃,整宿不睡地去思考,是毫無益處的,不如去學習。上文也提到過:思而不學也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一個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讀書、多求學。自己以為自己是天才,聰明了不起,如果多讀書以后,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常常我們自以為是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得多。譬如唯物思想,中國文化里早就有過,不過沒有這么多,只一點點原則,經過研究,知道是不能成立的。還有西方很多東西,我們以前都有過,可是都沒有加以發揮?,F在年輕人有思想,都想創作,可是就創造不了,所以知識與思想要配合起來。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1];學也,祿在其中矣[2]。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3]。”
【注釋】
[1]餒:饑餓。[2]祿:做官的俸祿。[3]貞: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謀求行道,而不謀求衣食。耕田,是因為肚子會餓;學習,是因為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p>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p>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說的“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是很好的人生格言。它并非是反對君子謀“食”,而是講君子謀的首先應該是“道”,而不是把“食”放在首位?!笆场碑斎皇蔷拓敻弧⒔疱X等物質方面而言的,而“道”的意思比較抽象,很難找到一個較為具體的詞語代替,可能理解為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理想比較合適。孔子要說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你想做君子,那你就應該努力于謀道,不要汲汲于掙錢。所以作為君子來說,只有“憂道”而不會“憂貧”。后來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流露出的也正是這種“憂道”的情感。對比起來,現代人崇尚功利,往往是“謀食不謀道”,“憂貧不憂道”了。
原文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2],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3],未善也。”
【注釋】
[1]知:通“智”,才智。[2]蒞(lì):臨。此處指臨民,即治理百姓。[3]動:行動。
譯文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智、仁、莊、禮四者關系的論述,四者缺一不可。只有用聰明才智得到,用仁德來守護,用莊重的態度來治理百姓,且行動符合仁義,這樣才能算是完善的。
這是講到學問、修養在處事時的一些標準。有智慧,有眼光,看得準。譬如買股票吧,眼光看到了,買進來,賺了錢,可是又想貪多,這時候不能把握住自己,不知道煞車,最后還是賠本了。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事業前途,做人處世,都是如此。
眼光看得準,創業容易。在春風得意、該煞車的時候也能煞住,則是最高修養??墒窃谶@個時候的人,總是不肯煞車的,只顧向上面沖,結果得到的,必定會失掉。老子告訴我們:“功成、名遂、身退?!币龅们〉胶锰?,至少先穩定這個階段。這樣好像是手段了,但手段與道德,差別在于內心:走恕道,替別人著想,多為人,少點私心,就是道德。如果智慧夠了看得準,“仁能守之”,也拿得穩,但是不“莊以蒞之”,內心上沒有真正莊敬,口頭說為社會、為別人,人家還是不服氣的。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這三點以后,外在的行為動作,還要處處守禮,有禮貌,有法度,有規矩。做到了這四點,做人、做事、從政、修養、事業,才能盡善盡美,否則總歸有問題。如果以這四點,觀察工商業的社會,也是一樣,不能違背。有些人赤手空拳,本事大得很,當時發財了,但有許多人“仁不能守之”,所以又掉下去,只這二十年中,就不知有多少實例。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釋】
[1]小知:做小事情。知,作為的意思。大受:承擔大任。受,責任,使命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p>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p>
譯文
孔子說:“百姓們對于仁(的需要),比對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p>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p>
【注釋】
[1]食:食祿,此處指官吏的薪水。
譯文
孔子說:“侍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俸祿的事放在后面?!?/p>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侍奉君主必得恭敬謹慎地辦事,而把拿俸祿的事放在后面。
現代人太功利,在找工作前不是先想想你能為這個單位做些什么,而是先想到有沒有利益可獲得。很少有“敬其事而后其食”的精神。
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p>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沒有(貧窮、地域等)的區別?!?/p>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全民教育,教育沒有富貴貧賤、大資優劣智愚、等級地位高低、地域遠近、善惡不同等之分。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教育的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類歷史上卻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
原始社會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大家共同勞動,共享勞動果實,所以教育沒有階級性,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但仍有性別差異;在奴隸社會,只有奴隸主的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權,此時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并身體力行,首次創辦私學,使許多如子路和顏回般家境貧寒的人也有機會學習,這也鑄就了孔子偉大的教育家地位;封建社會教育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官學還具有鮮明的等級性?,F代社會,特別是20世紀后,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體現得更為鮮明充分。2005年,全球經濟論壇成立了“一個孩子一臺電腦”協會,這個協會以零利潤致力于研發100美元筆記本電腦,其目標是讓那些發展中甚至不發達地區的孩子們與發達國家的孩子們一樣,都享有自由開拓、嘗試并且自由表達自己的機會。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子曰:“辭達而已矣?!?/p>
譯文
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言辭足以表達意思就夠了,不需要太過浮華的辭藻。
看過網上一篇小學生寫的作文——《我的家》:“我的家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三人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爸爸是建筑師,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畫腳,而自己卻若無其事;媽媽是售貨員,每天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雞。我的家三個成員臭味相投,家中一團和氣,但我成績不好的時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體投地,四馬分尸。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不見義勇為。”這篇亂用成語的作文,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深深提醒我們:語言表達要盡量樸實、簡練,用本色的話說明白就行了。如果為單純追求文采華美而濫用詞匯、堆砌辭藻,很有可能會有畫蛇添足的味道。
原文
師冕見[1],及階,子曰:“階也?!奔跋?,子曰:“席也?!苯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睅熋岢?,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2]。”
【注釋】
[1]師冕:師是樂師,冕是人名,古代樂師常由盲人充當。[2]相:輔助,幫助。
譯文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沿,孔子說:“這兒是臺階?!弊叩阶?,孔子說:“這是坐席?!钡却蠹叶甲聛?,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睅熋嶙吡艘院?,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圣人的智慧
此章是孔子的“相師之道”。孔子時代的樂師多由盲人充當,孔子對他們極為尊重,同時又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對他們施以援手,照顧有加。
人們常說:“見人說人話,見佛說佛話,見鬼說鬼話。”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這并非油嘴滑舌、八面玲瓏,而是一種說話的藝術,一種尊重人的方式。
上一篇:論語《拾·鄉黨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拾叁·子路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