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疏》與《水經注圖》》的主要內容,《《水經注疏》與《水經注圖》》導讀
《水經注疏》是校補、考訂、詮解《水經注》的著作。清楊守敬、熊會貞、李子魁著。《水經注》是我國6世紀前綜合性的地理著作。它具有很高的史學、地學和文學價值。該書傳至宋初,原40卷中已佚5卷,后有人將35卷本改編為40卷本,以湊原書40卷之數,加以迭經傳抄翻刻,誤簡奪訛十分嚴重,幾至難以辨讀。酈書如此重要而又向無善本,明清學者便立志校理。明代諸校本中,以黃省曾校刻本、吳琯校刻本、朱謀瑋箋本和趙琦美三校本為佳。清代諸校本中,以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家最負盛名。其后又有王先謙集全、趙、戴等名家校本于一書,并列諸家校語于其下,著成《合校水經注》。經過數代人努力,《水經注》雖已基本恢復舊貌,但仍存在許多問題。楊守敬精熟酈學,他說:“自全、趙、戴校訂《水經注》之后,群情翕然,謂無遺蘊,雖有相襲之爭,卻無雌黃之議。余尋繹有年,頗覺三家皆有得失,非至脈水之功未至,即考面之亦疏,往往修潔之質而漫施手澣者,亦有明明斑疣而失之眉睫者。”(《水經注疏要刪》序)又說:“王書但有綜輯之功,并無精思獨遠之見。”(汪辟疆:《明清二代整理水經注之總成績》)他認為:“綜而論之,此書(按指《水經注》明清刻本)為酈氏原誤者十之一二,為傳刻之誤者十之四五,亦有原不誤為趙、戴改訂反誤者,亦為十之二三。”(《水經注疏·凡例》)于是乃與門人熊會貞發憤作《水經注疏》80卷,后覺其篇幅太長,又刪繁舉要,依酈書之舊,厘定為40卷。守敬生前,此書未能完稿,后經門人熊會貞和李子魁的努力,方才續成校定。《水經注疏》原稿本已不知下落。今流傳者,一為1955年科學出版社的影印本,一為1971年臺北中華書局出版的影印本。另有抄本、殘本、排印本數種。
楊守敬(1873—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和民國初年最負盛名的酈學和輿地專家。他出身于店商家庭。8歲四書成誦,19歲參加科舉考試,“府試五場,皆居第一”(楊守敬:《鄰蘇老人年譜》)。24歲中舉人。他學習非常刻苦,年輕時經常攻讀到雞鳴三更,每晚就枕時,“必出一題,口占半篇始眠”(《鄰蘇老人年譜》)。中舉后,銳意功名,由于官場積弊很深,6次應試,皆名落孫山。但通過赴京考試,他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學問大進。同治五年(1866)他開始設館授徒,并從事撰著,他的才學就此漸露端倪。光緒五年(1879);守敬赴日,擔任駐日大使何如璋、許景澄和黎庶昌的隨員。他利用工作之便,在日本購得珍貴古舊書籍3萬余卷,每得一書,使考其原委,立為提要,保護和發掘了大批文化遺產,光緒十年(1884)離日回國,出任黃岡教諭,后改兩湖書院地理教習,并先后擔任勤成學堂和存古學堂兩總教長,被譽為“湖北師儒宿學之冠”。他在20多年中,撰成《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水經注疏》、《歷代輿地圖》、《水經注圖》等80余種著作,在史學、地學、制圖學、金石學、訓詁學、版本學方面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76歲時,出任袁世凱顧問和參議院參政。次年病故。楊守敬著述等身,是有清300年中著名學者之一。陳衍比較同治、光緒年間諸學者說:“熟目錄版本之學者,有桐城蕭穆,江陰繆荃孫;精金石考證之學者,荃孫、葆恂、守敬兼之;至地理之學,其所獨擅耳。”(《虞初近志》卷7陳衍《楊守敬傳》)潘存贊他:“凡所論述,妙情若百詩,篤實若竹訂,博辨若大可。”(《水經注疏要刪》序)民國年間學者評價他:“其學通博,精輿地,用力于《水經注》尤勤。通訓詁,考證金石文字。能書,摹鐘鼎至精。工儷體,為箴銘之屬,古奧聳拔。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清史稿》文苑3)
本書40卷,約300余萬字,是研究《水經注》的空前巨著。分卷數從《水經注》。疏文是補注文不足而通其壅滯的文字,附于注文之下。其內容精詣之處在于:第1,確定朱謀瑋《水經注箋》為正文,對全、趙、戴諸家的解釋多所訂正。凡朱本訛《注》作《經》、混《經》入《注》者,全、趙、戴改之有據則據以證朱;諸家所改而未言其證者,則溯本究源,加以證明。第2,對酈書征引的史實,皆注明出典。朱、全、戴諸家校理的《水經注》雖辨析了經注混淆和文字歧異,但于酈注本身卻未遍征出處。《水經注疏》則對六朝以前的地記、圖經、逸文,引見于唐宋類書及《寰宇記》、《名勝志》諸書的資料,無不逐條勘校,證其所出。第3,博采《經》、《傳》、《雅》、《記》,相互參證,疏酈注之疑滯。疏文除校正文字,詳征出處外,博考群書,鉤稽史實,以疏注史。古地名下,一律標注今名,展卷即知今地所在。第4,利用地志、圖經反復校刊,更正了酈注本身的失誤。該書撰成后,獲得了許多學者的高度評價。潘存題詞曰:“楚北楊君惺吾所撰《水經注疏》神光所照,直與酈亭共語,足使謝山卻步,趙戴變色。文起梅村,未勘比數,霾蘊歲久,熳若神明,曠世絕學,獨有千古,大雅宏達,不我可議。”(《水經注疏要刪》潘存序)汪辟疆評述曰:“抉擇精審,包孕宏富;前修足有,片長必錄,非者必嚴加繩正,期于至當;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厭其詳。故精語絡繹,神智煥發,真集向來治酈注之大成也。”(《楊熊合校水經注疏》、《明清兩代整理水經注之總成績》)。《水經注疏》雖是楊守敬、熊會貞、李子魁共同勞動的結晶,熊會貞在嚴密疏義與整理考訂方面貢獻尤大。這一學術專著的重大成就,首先應歸功于楊守敬。需要指出,由于這部巨著先后有3人參與撰著校訂,熊會貞、劉子魁增訂《水經疏》時頗多周折,交付影印時又未經審校,因此有些體例不盡一致,個別篇目仍有脫訛之處。
《水經注圖》是楊守敬又一關于《水經注》的著作。全書80卷。自《水經注》問世后,經歷千余載,簡策奪訛十分嚴重,而所記之水又因變遷改道而面目全非,治酈學者非悉心鉆研,很難得其端緒。原因之一,即缺少至精至詳的地圖作參考。清初,黃毅創作的補圖未聞傳世;咸豐時,汪士鐸為之作圖,但“參稽未周,沿溯不審,往往與酈書違異”、(《水經注圖》自序),參考價值不大。在撰著《水經注疏》的同時,楊守敬在熊會貞的協助下,利用《水經注疏》的研究成果,并參證大量圖籍,于光緒二十年(1904)完成初稿,這就是傳世的《水經注圖》。該圖“皆循酈氏步趨,必一一證合,以書考圖,以圖復書,無不吻合,而流移變動如詣諸掌。”(《水經注圖》自序)《水經注圖》亦采用古今對照、朱墨會印的形式,學術成就超越前人,與《水經注》互證,相得益彰,至今仍是研究我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
參考文獻
- 1.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
- 2.楊正泰:《晚清地學界的泰斗——兼論楊守敬的治學成就》,載《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
上一篇:《龍門心法》的主要內容,《龍門心法》導讀
下一篇:《叢書集成初編》的主要內容,《叢書集成初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