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凄然,望江關,飛云黯淡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凄楚,倦聽隴水潺湲。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
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
帝里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來迅景如梭,舊游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漏箭移,稍覺輕寒,漸嗚咽、畫角數聲殘(11)。對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
【注釋】
“當時”兩句:指當年宋玉曾面對秋色而悲,并在《九辯》中寫有“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的詩句。迢遞:遙遠。倦聽句:指多次聽厭了隴頭流水的嗚咽潺湲。此句是暗用漢樂府《隴頭歌》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的句意,抒發行役悲苦的情懷。蛩:蟋蟀。更闌:更深夜濃。絳河:即天河、銀河。天稱絳霄,銀河稱絳河,蓋借南方之色以為喻。綺陌:縱橫交錯的道路。帝里:即帝都,此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縈絆:束縛、羈絆。漏箭:古代皇宮以“漏壺”計時,標有刻度的木桿稱漏箭。漏箭移,指時光流逝變化。(11)畫角:古樂器。用竹、木、銅或皮制成,狀如竹筒,外加彩繪,故稱。古時軍中常用來報昏曉,振士氣,也可用來報警戒嚴。此處指用畫角報曉。
【鑒賞】
本詞是一首抒寫羈旅行役之苦的杰作。
首疊以寫景為主,著力描寫黃昏的蕭疏秋景,以衰景襯悲思。起首兩句點明季節、地點和氣候。近處:深秋一場冷雨過后,欄桿邊的秋菊花疏葉敗,井臺旁的梧桐枝葉凋零;遠處:斜陽殘照在江關上、煙靄朦朧,秋色蒼茫。面對黃昏的蕭疏秋景,作者心境凄涼,很自然地引起悲秋的感慨,近而聯想到“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宋玉《九辯》云:“悲哉,秋之為氣也!”宋玉以悲秋為發端,自傷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詞人與之產生共鳴,意在言外。“遠道”三句,具體描繪“行役”的艱辛。此情此景本已令人難耐,偏在此時又傳來秋蟲哀鳴之聲,使游子更加心煩意亂,不堪忍受。從所見到所聞,極寫悲秋情緒。
第二疊由情入景,寫月夜幽思。已是夜靜更深,游子卻因孤愁難以入眠。此刻,長天萬里,銀河清淺,皓月當空,如此良辰美景,更引發詞人“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之嘆。“未名未祿”三句,總寫入仕之前,生活狂放不羈,肆情恣意地及時行樂之態。以往昔沉浸歌酒風月的歡娛映襯今日之孤寂,更令人神傷。
第三疊暗合“思綿綿”三字,展開對往昔歡樂時光的具體描繪。“風光好”、“暮宴朝歡”、“狂朋怪侶”、“當歌對酒”凸現了年少時恣情狂蕩的生活原貌,雖是虛筆,但仍逼真可見。“別來”二字陡然一轉,用“如梭”、“似夢”寫時光飛度、歲月無情,隱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煙水程何限?”看似輕問,幾許憤懣,幾許愴然,盡在言中。“何限”極言經過的煙村水驛之多,道出了漂泊四方的孤獨寂寞。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呢?經過層層鋪敘,蓄勢已足,終于逼出“念利名、憔悴長縈絆”的點睛之筆。作者深切感到,一生東飄西蕩皆是受“利名”所累,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厭倦和鄙棄。回憶已此,“空慘愁顏”。“空”字足見感慨至深、痛悔懇切。從視覺、觸覺、聽覺極寫孤寂凄清的難耐。寥寥幾筆就把一個心如止水、形單影只的藝術形象推至讀者面前,言已盡而意無窮。
李攀龍云:“首敘悲秋情緒,次敘永夜幽思,末勘破名利關頭更透”(《草堂詩余雋》)。全詞層次分明,線索明晰,有力抒發了孤獨寂寞之情。此外,本調聲韻和諧、平仄相葉,錯落有致,聲情并茂。贏得了“《離騷》寂寞千載后,《戚氏》凄涼一曲終”(《碧雞漫志》)的高度贊賞。
上一篇: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宋詞賞析
下一篇: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