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白裘》的主要內容,《綴白裘》導讀
《綴白裘》通常是指清代錢德蒼編印的一部戲曲劇本選集,自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63-1774)陸續編成,由錢氏在蘇州開設的寶仁堂書坊刊行。題為《綴白裘》的戲曲選本在明朝末年即已出現。現存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翼圣堂補刻、郁崗樵隱和積金山人同輯的 《綴白裘合選》,當代學者孫楷第、傅惜華斷為“明版清修本”。該書封面告白: “《白裘》一書,昉自醒齋。厥后至再至三,至別至廣,何啻汗牛充棟。”可知當時已有多種同名書籍,最早的編者名叫昉齋。現存較早刊本,還有慈水陳二球參訂、玩玉樓主人重輯《新刻校正點板昆腔雜劇綴白裘全集》,卷首有乾隆四年(1739) 陳二球序,所選劇本包括 《西廂記》至 《邯鄲夢》凡36種,計120折,分為元、亨、利、貞四集。自錢德蒼編選的《綴白裘新集》問世以后,其他同名選本便很少流行,逐漸被它所代替了。錢氏《綴白裘》初無整體的編輯設想,是適應觀眾和讀者的需要,逐漸擴充而成的,因而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刊本:一、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完成的四編本;二、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廣而為六”的六編本;三、乾隆三十六年,新鐫七、八兩編,三十七年,再鐫九、十兩編,出十編本;四、乾隆三十九年,增刊“梆子腔十一集外編”和“時堂昆腔補編十二集”,全書基本完成。后世流傳的,即為十二編(或作十二集)本。本書翻刻者甚多,清代即有四教堂、共賞齋、集古堂、鴻文堂、學耕堂、博雅堂等多種。
錢德蒼字沛思,號鏡心居士,生卒年不詳。從許永昌為該書第八編所作序言中,可略知其生平:“錢君沛思,髫年英俊,屢蹶場屋。然豪放不羈,性好音律,常遨游于燕趙齊楚,諸王公貴人莫不羨其才,愿羅而致之幕下,錢君不屑也。唯跌宕于酒旗歌扇之場,歲集《綴白裘》一冊,自歌自詠,若醉若狂”。他也是以此作為“糊口” 之計。
書名 《綴白裘》,據翼圣堂“明版清修本”敘言:“猶采千狐之腋以裘者也”,比擬本書收錄的折子戲是采集了各整本大戲中的精華。書中共收80余部戲曲作品的490多個選出。每劇所選多寡不等,如《琵琶記》多至26出,也有僅收一出的。全書12編,每編4集,分別以四言成語中的一字系為每集集名,最后完成的十二編本依次為:風調雨順,海宴河澄,祥麟獻瑞,彩鳳和鳴,清歌妙舞,共樂升平,民安物阜,五谷豐登,含哺擊壤,遍地歡聲,萬方同慶,千古長春。在后世的翻刻本中,全書稱為12集,每集4卷,也不再標以集名了。
編者錢德蒼愛好和熟悉戲曲藝術,所選劇目均為當時劇場經常上演的腳本。第七編朱祿建序言談到這個選本的特點:“其間節奏高下,斗筍緩急,腳色勞逸,誠有深得乎場上之痛癢者。故每一集出,梨園中無不奉為指南”。每集的內容,大致包含8至10個折子,“雅俗兼收,濃淡相配”,恰可作為一場演出。書中主要收錄流行的昆曲演出劇目,包括南戲、雜劇和明清傳奇中不少著名的作品。有些整本失傳了的劇本,在這里也保存了零出,如《虎囊彈》等。其第6編和第11編中,還收錄了正在勃興的稱為“梆子腔”的花部亂彈劇目30余種,50余折,如《買胭脂》、《落店·偷雞》、《花鼓》、《思凡》、《途嘆·問路·雪擁·度叔》、《送昭·出塞》、《鬧店·奪林》、《戲鳳》、《借靴》等。所用曲調包羅很廣,有〔梆子腔〕、〔亂彈腔〕、〔西秦腔〕、〔吹調〕、〔批子〕、〔西調〕、〔秦腔〕、〔京腔〕以及時尚小曲等。這些劇目與“時調昆腔”同臺演出,稱為“文武雙班”或“文武合班”。清初花部諸腔盛行,劇本卻很少刻印流傳,幸賴此書的收錄,得見部分曲文,彌足珍貴。
《綴白裘》曾是一部極為普及的戲曲選集。胡適為汪協如標點《綴白裘》(1940年中華書局出版)所作序言中,轉述了趙萬里對他講過的幾句話:“明清戲曲之有《綴白裘》,正如明朝短篇小說之有《今古奇觀》。有了 《今古奇觀》,‘三言’ ‘二拍’ 的精華都被保存下來了。有了 《綴白裘》,明清兩朝的戲曲的精華也都被保存下來了。”這個比擬是恰當的。
上一篇:《練兵實紀》的主要內容,《練兵實紀》導讀
下一篇:《聊齋志異》的主要內容,《聊齋志異》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