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 陳大聲樂府全集》新詩鑒賞
散曲別集,五卷,明陳鐸撰。鐸(1454?~1507)字大聲,號秋碧,又號七一居士,原籍下邳(今江蘇邳縣),家居南京。為睢寧伯陳文之曾孫,世襲濟州指揮。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記其與徐霖等人在南京主持風雅,對南京詩壇的恢復與發展起過推動作用。
鐸工詩詞,嘗遍和《草堂詩余》所收諸詞,然仍以所作散曲、俗曲為最佳。大聲精于音律,能演唱,南京教坊子弟尊之為“樂王”。又博學多才、工書畫。
陳氏俗曲,現存五集。包括《月香亭稿》《可雪齋稿》《梨云寄傲》《秋碧軒稿》《滑稽余韻》等。前四種多寫男女風情,也有少量的寄懷之作。這些作品多為歌兒舞女演唱而寫作,所以它們大多語言通俗流暢、聲調諧婉、情韻盎然,如:“數盡寒鴉,你在何處貪歡未到家?月滿荼蘼架,人在垂楊下,嗏,一時間想著他,把情牽掛;直到如今,想起當初話,一半真情一半假。”(《南駐云飛·題情》)
陳鐸還有些類似北曲中的散曲,但也像是在張小山雅化以前的文士們創作的散曲。又如:“碧紗窗外月兒高,秋到芭蕉。和衣剛得眼合著。誰驚覺,花底一聲簫。吹來總是相思調,把閑情喚上眉梢。輾轉聽,傷懷抱,粉香花兒,一夜為君消。”(《小梁州》)不僅穩妥流麗、非常精美,而且是當行本色,當時必然風行于旗亭酒肆。如果陳氏只有這類作品,那么他在明代俗曲史上的地位也不會超過唐寅、沈仕、施紹莘等人,奠定陳氏在俗曲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的《滑稽余韻》。
這是一個專收小曲的集子,共收小令一百三十六首,一首描寫一個行當。此組俗曲非常廣泛地描繪了南京城中各行各業的人們,相當真實地反映了明代中葉城市市民生活的面貌,再現了許多手工業工人的勤勞與辛苦,歌頌了他們的才智和對社會的貢獻。如《水仙子·瓦匠》中寫道:“東家壁土恰涂交,西舍廳堂初瓦了,南鄰屋宇重修造。弄泥漿直到老,數十年用盡勤勞。金張第游麋鹿,王謝宅長野蒿,都不如手鏝堅牢。”文人士大夫很少有從“勞力”這個角度去歌頌勞動者。唐代韓愈寫的《圬者王承福傳》是歌頌一位贊成“勞力”“勞心”之分,而自認為“能薄而功小”,因此堅決選擇“勞力”的“賢者”。這里面有許多作者理想的成分。而陳鐸筆下使人感動的確實是“弄泥漿直到老”的泥瓦匠。作者認為只有誠實的勞動才能長久。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鐵匠》:“鋒芒在手高,鍛煉由心妙。衠鋼煨得軟,生鐵搏得燥。徹夜與通宵,今日又明朝;兩手何曾住,三伏不定交。到處里錘敲,無一個嫌聒噪。八九個爐燒,看見的熱暈了。”連觀看打鐵的人們都“熱暈了”,可是勤勞的鐵匠們卻不論“三伏”“宵夜”都在不停地干著,這比李白《秋浦歌》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中的鐵匠更多些真實感。
陳鐸這組俗曲中還寫到了紡織工人、木匠、箍桶匠、彈棉花的、織絳子邊兒的、編草帽的、裁縫、廚子、搭天棚的、做糕點的、修腳的等等,總之,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手工業者,幾乎應有盡有,從中可見當時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分工的細密。
組曲中還以辛辣幽默的筆調嘲諷了許多城市里的寄生蟲,以漫畫式的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他們的可笑或可惡的嘴臉。里長、巫師、相面的、看風水的、算命的、牙婆、媒婆、鹽商等形形色色人物都在《滑稽余韻》中出現了。如《朝天子·媒人》寫道:“這壁廂取吉,那壁廂道喜,砂糖口,甜如蜜,沿街繞巷走如飛,兩腳不沾地。俏的矜夸,丑的瞞昧,損他人,安自己。東家里怨氣,西家里后悔,常帶著不應罪。”把這種兩頭瞞、損人利己的媒婆刻畫得十分生動。
《沉醉東風·里長》寫出了封建社會基層組織里的小頭頭。這種差使本來是徭役性質的,要讓老實人干,非得傾家蕩產不可,如果由底層社會的痞子干,他還有油水可撈,成為底層社會的一霸。《儒林外史》中的夏總甲就是一個。陳鐸筆下的里長與夏總甲類似:“小詞訟三鐘薄酒,大官司一個豬頭。催促欠稅糧,剖判閑爭斗,在鄉權一股平收,賣富差貧任自由,怕什么強甲首。”一些人就善于把小官做大。這個不能算官的“官兒”,在一里之中就是個土皇帝。
陳氏這卷作品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重要的社會史料。這部分作品在當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談論陳鐸時,只是喜歡評論他全部和《草堂詩余》原韻的“大才”,實際上,那些都是意義不大的作品。談到陳曲,也是指那些描寫風情的作品。直到晚明曹學佺才說:“《滑稽余韻》《太平樂事》則又妙極俳諧,令人絕倒。大都流麗清圓,豐藻綿密,事盡而思不乏趣,言淺而情彌刺骨。”(見《陳大聲全集序》)
陳氏曲集很多,不止上述五種,后多零落。明萬歷間汪廷訥加以校訂,刻印出版。有明萬歷辛亥(1611)新安環翠堂刊本傳世。又有今人楊權長校點的整理本,名為《陳鐸散曲》。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沈歸愚詩全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秋江集》簡介介紹